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一段话。
人总是要抱怨的。没有伊甸园,没有乐土,没有天堂,除非是一些短暂的时刻。不论人得到什么满足,都不能设想他们会完全满意。
所以,马斯洛理论认为人总是要抱怨的,并且永远不要期望怨言会终止。
事实上,不得不说,“抱怨”是一门非常落后的技术。
正在抱怨的人,实际上也是一个正在将自己最弱、最丑的一面示人的人。
其实很多时候并没有谁对谁错,会不满、会抱怨只是因为所站的角度不同,思考的问题也不同。
假如能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和宽容,也许前面的路会越走越宽。
一段亲身经历,发生在上个世纪我的童年时代。
姑妈的儿子与我就读于同一所小学,因为家离学校远,我就住在姑妈家。当时我和堂弟都是学校文艺骨干,同样成绩优秀,同样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姑妈总是表扬堂弟,对我的优异成绩和出色表现却视而不见。
我曾经无数次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不如弟弟,甚至趴在妈妈的腿上认真地询问过。
英国诗人布雷克在诗中写到:
被猎的兔每一声叫
就撕掉脑里的一根神经
云雀被伤在翅膀上
一个天使止住了歌声
我怨姑妈对我的视而不见。
云雀被伤在翅膀上,童年的我被伤在心里。
心理学方面的精神分析报告说,一个人的人格是由他早年所处的心灵成长的环境决定的。
在他成年以后,他的一切的一切,包括外表和内心、言语和行为、成功与失败、幸福和悲伤,都直接或间接、明显或隐晦地与他的童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的确,童年的我总觉得在姑妈眼里自己就是不如堂弟。更糟糕的是,这种自卑情结像影子一样时时跟随着我,参与着我的生命。
长大后的堂弟与我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堂弟在鼓励与欣赏中昂扬奋进,一路披荆斩棘,非常优秀;而我总觉得自己原本可以再好一些,并常常抱怨因为自己的胆小与自卑而失去一次又一次绝好的人生机会,很多时候也会对姑妈发出抱怨的声音。
甚至将一切生活与事业上的遗憾和悲伤,都归因于童年的经历。
有句很出名的谚语:“情人眼里出西施”,看到过改装句:“父母眼里出天才”。
换位思考,姑妈表扬自己的孩子,也是人之常情。
早该弄明白的是,问题并不在于你有多差劲,你并不比别人差,只是在你的童年时期,你没有被充分尊重、鼓励和肯定,以致于你也真的用了负面的评价来认知自己。
当成年后,即便旁人的任何评价已经无法再影响你,你却已经习惯了当初的自我认知方式。
这很可怕。
改变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至关重要。
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宽容。
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
认可自己,欣赏自己,善待自己,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