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不经意地
将岁月的年轮
融化在自己的行走中,
将成长的痕迹积淀在身后每一个脚印里。
对他来说,有了信念,
便犹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
苦役也能变成诗意的栖居。
生命或许如黄河水车一样艰难,
但若有清脆的风铃为伴,
就一定会在苦涩的枝头绽放含泪的微笑。
如果时光是一幅画,
我愿你化作碧空下的一片浮云,
与山川遥遥相望,与天空永不分离。
王宝强如今已经在《真正男子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军中刘德华的形象,真实再现“士兵许三多”。当初,有多少青年因为他所饰演的许三多参军入伍,又有多少人被剧中的角色激动的热泪盈眶。
《士兵突击》从电视剧开始大热至今,16年过去了,当中各个角色间的“碰撞”都很有意思,有血有肉,有泪点有笑点,而且很多台词一直让我醍醐灌顶。关于这部小说,关于这部电视剧,关于活在其中熠熠生辉的角色都让我忍不住去回忆和怀念。
许三多,一个普通甚至一开始有些窝囊的士兵,在进入军营的那一刻起,不断遇到环境的转变,不断遇到人走人留的心理冲击,他努力自适,最终走向士兵的巅峰。
以许三多为话语主体展开的叙述,汇集了当代中国军人的群像。作者兰晓龙试图透过简单平乏的军旅生活,挖掘出在军队体系内不同角色的军人的生存意义。实际上,这部作品已经超出了一个军人生活的描写刻画,上升到对整个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状态的透视。正如小说扉页上自述的那样:“这真的不是一部小说,它是哲学,是人生,是我们成长的历史。”
每个人都会在许三多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些某一刹那的笨拙、木讷、迟钝、执拗都深藏在每个人的心底,在许三多身上产生自我投射。他是每个人初涉人世的起点的象征,然而又是最终被一部分人放弃后又深刻怀念着的单纯。
“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正如高城所说,“你以为想通了就万事亨通了吗?这过日子不就是问题叠着问题,你唯一 ,唯一能做的的就是迎接这个问题。”对于意义本质的过分执着也许会让人心生焦虑迷惘,那就做点什么让自己心里感到踏实,“别被日子混了”才真正是每个人控制范围内可以做到的,也是真正值得每个人去做的事。“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这是许三多在进入军营之前从父亲那里传承下来的人生信条。
有人认为这种循环论证式的车轱辘话,是彻底地对意义的迷失和焦虑。而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对人生的两大目标:生存与思考的连接与贯彻。就像团长后来对许三多说的那句话:“人,不是靠做出来的,是靠活出来的。”活着的意义对于每个人来讲并不是一开始就明晰而确定的,所谓“活”出个人样,就是在争取到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后,对意义的不断等待、探求、坚持和扬弃中定位自我,走完一生。
有的人太耽于活着,有的人太过于执著意义,前者如同草原上五班的诸位,后者如同高城、吴哲两位精英,当他们眼见着许三多这个“异类”用朴素而执拗的活法去实现生存与思考的时候,他们才会观照自己的缺失,自我反思,同时萌生出对许三多的认同和敬佩来。许三多这一角色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有这样一个思想的内核:追求“意义”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对这样一个看似漫长而无期的过程的永恒坚持,才是人生的追求。
“不抛弃,不放弃”
从草原上的五班,到全团尖刀的钢七连,许三多是不懂高城口中这六个字的。
因为高城眼中的这六个字,象征了一种荣誉,一种精神执著,一种集体主义光辉鼓舞下的精神亢奋。被这个集体接纳的每一个人,可以享受平等的身份,悲喜共享,共同承担。七连通过入连仪式吸纳它认可的士兵,实现集体和个体双方的彼此认同,同时与其他连队产生区隔,塑造本连队的凝聚力。
通过纪律的力量,个体被团结到一起,通过不间断的训练、演习等军事行动,七连的兵将自己融入到连队这一集体中,渺小的自我被放大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被融入到集体价值的实现中。这简单六个字的号召,是七连的荣誉,也是高城的带兵宗旨。这样的模式也是当下每个基层部队惯用的整合模式。
是,许三多在进入七连之后,他记住了这六个字,而且在用自己的行动重新诠释这六个字。不同于其他人凯歌高奏般的斗志昂扬,许三多在高城看来那么唯唯诺诺,缺少激情,甚至有点冷淡,因为许三多尝试过在没有拥有前就失去的滋味。
在草原上的五班,一般士兵眼中的“烂地方”,他直面孤独,这样的孤独不仅是来自于荒无人烟的自然,也来自于小群体的排斥,更来自于内心的压抑和茫然。他不得不在荒芜的天地里找寻自己,定位自己,就“像死过一次似的”。
我一直在想,没有被抛弃、被放弃过的人在谈论七连那引以为傲的六个字时,怕是知易行难。许三多在被抛弃过、被放弃过以后,才更加认同和珍惜“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他努力适应环境,善待他人,融入集体,同时又不忘我,时刻审慎对待自我内心。
许三多所代表的是在传统军队集体主义精神下个人主义的内化,而许三多的反面,成才的命运,则是个人主义极端外化的结果。对于这两种主义的论争,不仅是在军队,也是当下中国社会思考和讨论的热点。
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也体现了两者的矛盾斗争,他借袁朗之口道出:“有时候指挥官会让我觉得很茫然,我不知道该把一个士兵当成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还是一个个体,当然不尊重个体何来的集体啊!”
《士兵突击》这部剧对广大观众造成的影响之深远,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在我看来,《士兵突击》的魅力在于它能让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首先从普通一兵甚至有点笨拙的主人公的视角来满足一般人在生存中的自我定位,他在体制内部,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达到精英的位置,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鼓舞。另一方面,在这部小说中,精英和草根的和解大于两者之间的对立。
对于一个人的生存来讲,在始终坚持一股正能量的同时,又能够受到整个环境的接纳和认可,的确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军队是有其特殊性,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社会。作者通过自己对每个角色深入的刻画和对他们每个人位置和命运的设定,对军队的体制进行描摹,他的竞争规则、选拔制度、管理制度,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暗示了很多隐晦的瑕疵。
但是对于主人公许三多命运的追踪描写,强调了一种社会整合的愿望——即普通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别人的尊敬。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每个人安全感降低,时刻倍感焦虑的状态下,这种社会整合的意愿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剂强心剂,是一种信念给这个社会带来精神上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