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处的世界纷繁复杂,甚至让我们感觉信息爆炸,这种情况下不理性的想法很容易趁虚而入。以往的人们认为理性和不理性的想法就像骑手和马匹,理性就像控制坐骑一样控制着不理性的想法,如果不理性的想法占了上风,那就是“骑手”失去了控制。而这本《清醒思考的艺术》中,作者则认为我们的思考本身就是不完美的,理性和不理性的想法相伴相生,但不理性的那一面是可以预测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的,这本书就是要帮助我们看清这些不理性的想法。本书作者罗尔夫·罗贝里有一位朋友叫纳西姆·塔勒布,他们讨论过小概率事件的决定性作用,他这位朋友后来就此写过一本书,就是畅销书《黑天鹅》。于是罗贝里决定自己写一本关于思维错误的书,一经出版也是迅速登上畅销书榜头名,就是这本《清醒思考的艺术》。
一 确认偏误搞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正在减肥,他吃了某种减肥药,每天称体重时如果看到体重下降就很开心,而看到体重不变或上升时就把它忘掉,他连续几个月处在这种幻觉里,坚持认为这种药有用。这种有意地过滤信息从而让新情况与我们已有观点相符合的想法就叫做确认偏误。本书作者称确认偏误为“所有思维错误之父。换句话说,我们容易好面子不爱认错,甚至不惜通过歪曲现实的方法让自己心理好过一点。
1 信念的误导
算命人可能会跟我们说“接下来几星期你会经历不好的事情”,我们如果相信这种说法就会认为一些普通的事件都是他预言成功了。宗教信念和哲学信念里有大量模糊的说法,信徒们坚信自己的信仰,把日常现象当作神迹;相信冥想可以带来幸福的人对自己的看法深信不疑,可是反驳者却很难找到不冥想却幸福或冥想而不幸福的人。
除了我们自己,媒体也在有意无意加深我们的确认偏误,我们有意识地选择符合自己标准的材料来观看或阅读;在网络社群里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讨论;甚至大数据技术还会根据我们的浏览习惯推送更容易被我们喜欢的广告,这些都让确认偏误变得防不胜防。
如果要避免确认偏误,有种方法叫“干掉你的宠儿”,写下那些你自己最喜欢的信条,包括世界观、投资、婚恋、健康、等等,然后逐条找出反驳证据,试试看自己能不能变聪明一点。
2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如果我们受到确认偏误的干扰,就很容易给问题去找一个和我们自己无关的借口,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拒绝接受反对证据,给自己找借口,这种心理就叫做“认知失调”。
比如我们去申请工作而没有被录用,我们可能不会承认自己资质不够,而是会劝自己“其实这份工作不太适合我”。或者你买了一辆新车,很快发现它座位不舒服,可你不愿承认,于是就对自己说“座位不舒服刚好可以避免开车睡着”。作者说他买过一只股票,不久后就狂跌不止,而另一只则暴涨了。但他不愿承认错误,还要一本正经地和朋友解释这只股票只是眼下有点弱,但它比另一只“更有潜力”。这就是极不理性地自欺欺人,只能用认知失调来解释。这样的错误即便是作者本人都会犯,可见“当局者迷”,我们在面临重大决策时要格外小心这种想法的干扰。
3 回归均值
有位男士经常背痛,每次碰到严重发作时他都会去看心理医生,每次看完他都觉得好多了,于是逢人就推荐那位心理医生;有位投资银行的顾问发明了一种舞蹈,每次交易表现下滑时他都要跳上一遍,然后他的表现就有好转了。这二者遇到的情况其实和他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这都是统计上的“回归均值”。例如长期疼痛,股市业绩,恋爱运气,考试分数等都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可是我们的大脑比较容易接受直线式的想法,忽视波动——特别是我们不喜欢的。
忽视“回归均值”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教师会认为处罚比夸奖更有效,因为通常考试成绩差的学生会受到处罚,然后下次考试——随机地——可能会是另一个学生成绩最差,于是老师就会觉得夸奖没用,处罚才有效。其实这只是上次出现极差成绩的学生这次的成绩回归均值,极端情况和一般情况总会交替出现。所以我们生病后去看医生然后好转,或者公司业绩差请了顾问来就恢复正常,极可能是回归均值的作用而不是我们做了什么。
二 纠结损失拖后腿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我们总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坏事印象更深,本能地讨厌损失,没抢到打折商品都可能让我们郁闷很久,因为我们错过了少花钱的机会,但是过分地关注损失却会事与愿违。
1 禀赋效应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拥有的东西更有价值,当我们出售它时索要的价格高于它的实际价值,这就叫做禀赋效应。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们抽签拿到一场篮球赛的门票,随后问那些没抽到票的学生愿意出多少钱买票,平均答案是170美元;当他询问抽到票的学生愿意以多少钱出售门票时,得到的答案是2400美元。显然是拥有门票这件事影响了他们对门票的估值。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朋友合伙人,年轻时他曾遇到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但必须卖掉股份才能换到资金,他舍不得卖掉股份,于是就错过了这次丰厚的利润。
禀赋效应甚至会神化我们还没得到的东西,比如拍卖会上,参与竞价者会觉得拍品应该属于自己,于是他们都愿意付出高到不理智的价格,拍卖的赢家甚至会成为经济上的输家,但这无法阻止他们疯狂地出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多想想:我们所拥有的东西都是“宇宙”临时留给我们的,不要抱着“永恒拥有”的执念。
2 纠结于沉默成本
我们本能地害怕损失、害怕矛盾,甚至遇到一些不利状况时也不愿意停止,因为我们已经投入了很多成本,真的放弃就意味着那些功夫都白费了,而我们又相当讨厌损失,于是宁可“死要面子活受罪”,这就是纠结于沉没成本。
比如电影看到一半,即使觉得它很糟糕,我们多半还是会继续看完,“票都买了”,不看完不就亏了吗?类似的情况还有感情中的纠结,作者说他有位朋友一次次被前女友欺骗还是一次次接受她,因为他觉得放弃了,以前的时间就都浪费了。
不只是我们个人,集体也会产生这种心理而造成严重错误。英法两国合资投产“协和式”飞机,虽然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不能指望它赚钱,但他们为了国家的脸面还是继续投入巨资,因此纠结于沉默成本还被称为“协和式飞机效应”。我们遇到类似情况,要少纠结那些“舍不得”,已经投入的成本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对未来的追求。
三 人云亦云不可取
我们都生活在人群之中,周围人对我们的想法也是有很多影响的,当人群互相影响时就容易产生一些不理性的思维。
1从众心理
有时我们走在路上看到别人都在抬头看天空,这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也抬头看天,虽然我们不知道天上有什么特别的,这就是从众心理,或者叫“随大流”,我们觉得越多人做这件事,这件事就更加正确。
从众心理是仅次于股市泡沫和股市恐慌的恶魔,它大量存在于商业、宗教、艺术领域,严重的从众心理甚至可以让整个文化瘫痪——例如邪教徒的集体自杀。
我们过去的进化证明了跟着别人走是一项生存良策,原始人类看到周围的同类突然跑掉,自己就要跟着跑,因为不跑的那批人都被狮子吃了。广告就是利用了我们这种心理,商品包装上的 “销量最高”就是最常见的例子。再想想纳粹分子做的演讲——“你们想要全面战争吗?”如果单独和匿名地询问,恐怕没人会同意这一荒唐提议。
2 光环效应
除了”随大流“,还有一种让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做出不理性推断的倾向——光环效应,这是指我们在某一方面看花了眼,于是推定出一个人或事物的全貌。
光环效应最常见的实例就是“看脸”,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觉得美貌的人在其他方面也是完美的;觉得爱人或崇拜的人即使有缺点也是可爱的怪癖,也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而且这种判断几乎是无意识的。
当一个人的出身、种族和性别成为主要特征时,这个效应就会带来歧视性的思维。所以我们要特别小心,别让这些醒目的特征影响了全面判断。世界级的交响乐团都采用“拉幕遴选”,让申请者坐在大幕后演奏,以排除性别、种族、外貌对评委的判断造成的干扰。
四 提升认知有窍门
看过了这些自己的或群体的思维错误,我们不难发现好多想法源自于远古时代传承下来的本能,相对于以前变化缓慢的生存环境,现代社会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复杂,这些思维错误很可能出现地更频繁、更严重。要完全避免思维错误也要付出很大代价,我们总不能在做所有事之前都拿这份清单来核对,但思考重大决策时我们还是有一些窍门可以用的,例如下面三个:
1 找个死对头喝咖啡
如果说“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那么承认错误就是进步之母。为了不再沉溺于确认偏误,我们可以挑战一下自己:请一个“死对头”来喝咖啡,让他直言不讳说出意见;或者像达尔文那样随身带着笔记本,强迫自己记下和自己观点相反的证据,否则大脑不久后就会自动忘掉反对证据。
2 提醒自己恶比善更有影响力
我们的注意力更容易关注“坏事”,这点虽然不能消除,但我们可以提示自己在做重要的判断时要从各种角度分析而不是“跟着感觉走”。
3 挑战专家
面对权威或专家时我们可以设法向他挑战,在集体中也不要放弃独立思考,减少他人对我们的思维造成不理性的影响。
总结:书中列举的52个现象就像是一大盒思维积木,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拿出一个或几个来应用。“只要我们能够有一定把握应付生活,只要我们在关键时刻小心,那么决定是否完美,其实并不需要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