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环游是一个关于亲情关于爱关于理想关于社么是终极之力的作品,这种起伏是伴随着相通的人性,感动感染超越国家超越语言超越宗教与社会。亡灵文化的描述,勾起童年形成且坚持至今的关于魂灵的直觉。年少时每到清明,随长辈去上坟,他说,去了了心思。这了了二字,也或许就是聊聊。穿越阴阳阻隔,后人跟他的先人一朝相逢,便有许多慰藉。
我始终相信人的魂灵不灭,他们住在另一层空间里,能够随时观看我们的生活。而我们永远看不见他们的世界,直到往生。由于这交流的单向,既无法证明存在,也无法证明不存在。
电影讲述家庭,亲人间的爱,但我更觉得寓意在于人们的初心,也就是奠基形成于年少时代的理想。日常的生活,不免于无法彻底隔绝的各种琐屑,但理想不同。
理想很简单,哪怕最弱小者也可以怀抱最远大的理想,几乎无所限制,除了想象力。
现实也是简单的,如果不再怀精神的崇高感,如果对每天每天的遭遇甘之若饴。
难的是沟通理想与现实的通道。其中有两难,一个是心难,一个是行难。理想与现实必然相互观照,期间的落差足以让人处于某种迸发的临界。在现实的土壤里培育理想的种子,将理想的种子培育成现实的花朵。
理想并不能让人享受幸福,甚至还会增进苦痛,但它却是这般珍贵,就是脚踏稀泥,明确头顶还有浩瀚宇宙,无垠星空。名言说,因为,理想的执着,比任何一种已取得的成就,对人的生活以及生存的意义都具有更大的牵引作用。
昨日讲到的孤独是一种策略,一种道路策略,尼采把人比作一棵生长的树,枝干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那么树的根须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此外,孤独并非一个被动的忍受,它还要求顽强的意志,不为物议所役,不分心于前行的途中路旁看似娇艳的花朵。
对外界的即时评论的过度关注,是沉重的镣铐。其中自身的根由,还是在于对未来的疑虑,既然不能明确将来,何不取巧现在呢?
大先生在他的《两地书》 中说的那样,时代环境全部迁流,并且进步,而个人始终如故,毫无长进,这才谓之“落伍者”。
我的一个启蒙老师,纪伯伦说,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在每日每夜的生活间隙中,希望我们燃烧某一种可以甘愿为之牺牲的理想,不计其他,艰难而坚定地朝前走。这几日要梳理一个文化的方案,我想文化是关于人的,在技术之外,是关于价值观的,是关于信仰的,而最根本的信仰,往往形成自觉,出于自觉。
目送天上的飞鸟翱翔,它飞的越高,在地面看起来,好像越来越渺小。不是它变小了,是它跃上了天空高远,我们为之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