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结束了二中心的心内科病房进修学习以后,对心内科常见病有了一点粗浅了解,看书看课多多少少就偏向心内科的方向,当我深入一点去了解一个领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在普通疾病名称背后,有着大量细节的认知缺口。今天正巧借来长海医院见习的机会,我就选择了心内科门诊。
与其说是知识层面的学习,倒不如老老实实观察医患沟通的场景,我能利用的时间不多,也就将近两个小时。最近接触了一个新的概念“叙事医学”,它关注到了叙事价值,实践中体现在医生书写的平行病例中。“叙事”类型简单可以区分为患者的故事,医护的故事,我们能够猜到的是这两种,比如知乎上随便搜一种手术,可以找到病友写的文章,告诉你从发现不舒服,到怎么去的医院,路上遇见了谁,挂号如何的艰难……还有就是医生写的,比如协和张羽写的《只有医生知道》,是科普一样的文章,其实还有第三种,叫做治疗叙事,是医护诱导患者诉说疾痛故事,找到故事中隐含的问题并将其外化,帮助病患重构积极故事。第三种属于比较高级的阶段。提出叙事医学,为的是更好的理解病人的痛苦,把原本病友圈中存在的共情,通过医生群体重视起来,从而引导故事重构,弥合医患矛盾。
带着这样的背景知识,就比较能够理解我当时的心态了,其实我是接触了“叙事医学”的理念,终于开始正视我曾隐约感觉到,却又不断地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体验”。人特别喜欢体验,然后会把它们讲成故事,说起讲故事,我又想起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讲故事让我们在主体和客体关系之外,发展出主客体间关系,广义上讲,我们现在的科学,宗教里面都是故事,客观规律就是说清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它应该是一个固定的故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说回故事,这样去想,故事真的太常见,太重要了,生活中,家长给小孩子讲睡前故事,童话故事,但是我们成年以后,讲故事的机会少了,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很忙,没时间去听故事。故事生动,但是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其实我们只是觉得,故事中的信息太多,或者换句话讲,我们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从故事中进行总结,可能是时间不够,也可能是我们共情和概括的能力减退了吧。
那么实际情况怎么样呢?这也就是我见习的一个小目标,我看到的是,门诊医生确实太忙了,我坐在徐教授的身后,早上一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他接诊了至少28位患者,每十分钟2.8,接近3个人,每个人就3分钟,这不就和我们印象中一样嘛,大家都排着队,医生如果慢慢看,后面等候的人就着急了。徐医生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这样几件事:问诊、点击挂号信息、看检查资料、诊断、开药(药名、用法用量、打印选项)或检查(项目、科室)、量血压、门诊病历打印、签名,同时还有倾听病人从一进门就开始的“叙事”、下医嘱,我们抛开专业,任何一个人要同时完成这几个事情,不经过长期的练习,要么会手忙脚乱,要么会丢三落四,不信你可以试试。这个状态下,你说,我们要共情,要倾听,其实是有点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添乱了。在这个过程中,有初诊的病人,有复诊的病人,有“老朋友”,有加塞进来的,徐医生甚至偶尔会开开玩笑,来的病人其实也让我佩服,他们不但相对有序,而且都相对耐心,几句寒暄以后也很快进入正题。
一个年轻女士,老公陪着来看病,体检中发现了自己心率偏快,临床上叫“窦性心动过速”,她很紧张,现场测了血压,140/85mmHg,徐医生看了其他体检结果告诉她,其他的结果没什么问题,现在血压偏高,心率也偏快,有可能是白大褂高血压,问她是不是紧张,女士说自己从小就是这样,到了医院就紧张。稳妥起见开了心电图检查。一个老者应该是老病人了,一进门徐医生就打招呼,怎么样啊?血压控制住没有。老者熟练的拿出病历,说近期要出差,要把药开一开,徐医生看了他最近的检查结果,嘱咐他把药带够,不能中断了,老者临走笑着说,放心,回来还找你开药呢。然后继续叫号,这时候一个后面号的男子进来,“还没到你你怎么就进来了啊?”“啊,我看没人,所以就先过来了,那我出去等会儿?”“没事,那就看吧,说说怎么不舒服?”男子30出头,甘油三酯高,说最近熬夜加班多,总是觉得胸前不舒服,医生看了心电图,相关检查,发现转氨酶也高,就开了降甘油三酯的药,说先吃这个,一个月以后来复查,把烟酒戒了。我在一旁一直看着,觉得其实男子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吃这个药的,也不明白戒烟酒的理由。这时候之前那个检查的女士又来了,拿着她的心电图结果,医生看了以后,很明确的告诉她,没事,也不需要吃药,女子一开始不太放心,又问,真的不需要吃什么药么?她老公也在一旁问,然后医生说,不需要。他俩才一边感谢,一边走出了诊室。
短短一小时,就像一个剪影,是我以及很多医生熟悉的门诊场景,但是这一次,我觉得我多了一种不同的视角,就是我关注到叙事的部分了。
最近写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担任上海市副局级职务,他的这本小说写的很受欢迎,我以前看过一个观点,说写小说的人都很厉害,其实是对社会,对科学,对很多事情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以后,才会写的很好的。我们想开始叙事医学也是,医生其实非常想解决患者的病痛,但是工具有限,我们遵循指南,按部就班,然而具体的一个个人怎么样了,其实很难一直跟踪下去,但是关键点还是那些医学知识,它们是精华,是要点,是需要深入理解的,还是要抓住,只是如果人不是那么多的话,每个人的时间多一些的话,医生也是可以开始叙事医学的,在国内的环境下,叙事医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