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英歌h
2018年岁末,整理资料时翻出《一个人的诊所》,想起那位大学生村医,"白衣天使"小戴。13年没见,他还在横渡么?梦想实现了么?
我通过114查到横渡卫生院电话,几声铃响之后,接电话的正是当年的小戴、如今应该叫老戴了。我加了他微信,他的微信名很诗意“岁月静好”,签名“生活并不简单,但要简单地生活”。
温暖冬日,我和同事开车去横渡回访。一个多小时车程后,经过一段九曲回肠的山路,我有些迷茫,路边一位农妇热情指路。问到戴医生,她滔滔不绝:小戴人很好很好的,我们都喜欢找他看病,我儿子小时候就是找他看的,他今年都32岁了,他的小孩子有毛病也找他。
越接近横渡村,越恍惚。记忆中大片空旷的田野,已建起一幢幢漂亮的农家小楼,干净、宽敞的村道旁,伫立着村大会堂、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路边宣传牌上写着“美丽乡村、幸福横渡”。
卫生院却还是那幢灰秃秃的二层旧楼,风雨侵蚀加重破旧,墙灰剥落、护栏残损、门窗锈蚀,二楼走廊顶棚一块磨盘大的窟窿。好在,门前草坪种植的桂花、铁树、茶花点染一些生机,车棚里停着的一辆红色雪佛兰增添了一点活力。想必雪佛兰的前身就是小戴当年出诊的交通工具一一26寸的“120”吧。
走进诊室,人气鼎盛。村民走马灯似一拨又一拨,三五成群把小个子的戴医生围在椅子上,人群缝隙白衣闪现。他望闻问切、量血压、刷卡、开药,忙而不乱。见我们来了,只淡淡说了声:先到隔壁坐坐。
我们借机参观下卫生院,一间简陋的药房,不知啥年代的老式木柜,柜门都快散架了;一间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的诊室,台式电脑是唯一的现代化标志;一间输液室,只多了台空调、彩电。看来,小戴当年想办家当地条件最好的全科医疗站的梦想是没能实现。
不过村民对小戴的信任和热情有增无减。拿药的、挂针的、抱孩子来聊天的村民听说我们来采访他们的戴医生,纷纷由衷夸赞,虽然听不懂方言,但还是能听出“好”“棒”等一些高频词。我们找会普通话的人给“翻译”,和村民聊起天。
从六村一个人诊所到横渡一个人卫生院,听说不仅是横渡的2000来人,小戴的诊治范围覆盖周边4000多人口。
大学毕业分配到山区23年来,小戴看病把这里的少年“看”成了中年,中年“看”成了老年,如今他们又抱来自己的儿孙请他“看”。他们放心地把自己的“命”交到小戴手上。
他们相信,小毛病不必跑城里医院,找小戴就好了;真有大毛病,小戴会帮他们办转诊。一位退休的小学校长形象地比喻:小毛病就象刚着的火,小火不及时灭掉,变成大火就难救了。
这位校长说,小戴这些年脾气比年轻时更好了。他还透漏了一个小“秘密”。当年村民觉得只要小戴娶了当地姑娘就不会走,极力撮合他的婚事。今年90高龄的毛墩娘笑得很开心:当年他丈母娘不同意,还是我出的面。
当地老年人都挺喜欢这位横渡女婿,有事没事来找和他们说着同样方言的小戴聊家长里短。看来,小戴不仅给他们治身体上的毛病,还会帮他们化解心里的疙瘩。
趁空隙,小戴会过来和我们聊几句,但只要村民一露面,他立马把我们“晾”一边,去接待病人。
直到中午才空下来。小戴说今天还算少的,一般一个上午要看三十来个。看外表,小戴还是当年的小戴,只是镜片后目光更深邃,讲话有点沉闷,有时欲说还休。
随着攀谈叙旧,他才慢慢松弛,掏出心里话:唉,我都烦死了!
小戴到底在烦什么呢?
(谢谢阅读。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