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社会关键词之一是“夏令营”,一看身边朋友的孩子几乎都出去“玩”了。说“玩”好像是一件很没有仪式感的事情,于是“教育工作者”们纷纷跟着国家教育部门开的口子,赋予了此类体验诸如“游学”、“研学”等高大上的名字。大批新兴拓展教练、导游、大学生等群体顺势进入了教育领域,名正言顺快速地成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
教育者在我心中向来是一个有门槛,有使命的角色。两年前夏令营之火刚开始在全国蔓延的时候,朋友曾劝我及时加入跟随市场脚步,好挣钱。我表达了感谢,也很清楚自己当时还没有准备好,青少年教育在我心里一直是个很有挑战的高危职业,首先安全就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其次是内容和品质。当绝大多数人用商业的眼光涌入他们所说的“教育行业”,是让我深感担忧和焦虑的事情。于是,当时自己也选择做一个旁观者。
一次朋友和我聊天,说起他有些无力教育的孩子,送去了一个军事夏令营,孩子回来学会了抽烟喝酒,他陷入了更大的困扰当中。我暂且不去用这种极端的例子否定其他从业者,但是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从业者的初心就不难看到一些行业本质。
绝大多数家长的诉求是什么?
大多数家长希望让孩子通过特殊场景的体验,来解决家庭和学校教育缺失或者不能承载的部分。也有部分家长因为工作忙无法照看孩子,或者出于满足自己或孩子的攀比心理。
绝大多数从业者的心态是什么?
赚钱。孩子的钱好挣,教育的钱挣得光明正大,带孩子出去家长不在只要解决安全问题随便怎么做都是一次完美的体验。
供给需求的差异会带来什么?
大批无意识“教育者”涌入,他们可能是拓展教练、导游、大学生、保安、厨师……任何自由社会从业者。这里没有贬低任何人的意思,但是教育的确是一件严肃而有门槛的事情,这样的随意进出带来对素质教育领域的创伤可能是历史倒退性的,没有标准的运作对于孩子来说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创伤。我非常不希望看到人为因素带来这样的伤害,但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它又是不可避免的现状。
夏令营市场如何良性健康发展?
需要一批有核心价值观、使命感的教育工作者携手建立从业标准,家长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不被一些夸大的宣传所迷惑,深究项目设计的初衷是否和自己孩子的心性匹配、工作者的年龄意识层级能带领孩子“玩”还是教育、后勤安全保障工作是否充分到位。当家长能够从更多角度理性去看待和感知一个产品的时候,也是倒逼行业进步的必由之路。
很多时候我甚至不愿说自己是教育工作者,因为这两个字太厚重。但是我并不能否认自己这一身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到责任重大,我也希望在前行的路上能够集结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纯净的自然生长空间。
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少受金钱的诱惑,扎根下来。教育更是为我们全人类谋福祉的地方,请带着良知和使命善待我们的子孙后代,更善待不被金钱奴役的自己。精进自己,乐及他人。
最后,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作为父母,任何想假托别人之手来完成的“教育”,过程中带来的利弊因果,最终,都要由自己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