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成员没有取得满意成果的时候,即便质问为什么没有做到,对方也无从答起,因为如果他们知道缘由的话,就不会有现在的结果了。
“你们原本关注了哪些方面?”,“你们原本准备怎么做?”,此时,以这样的问题展开话题更为有效。
我曾经与一位客户商讨什么样的组织体系更为合理,但总也无法得出好的结论。
因此,我尝试提出以下疑问:“我们原本希望做什么?要不要再回顾一遍企业的工作流程?可以使该流程发挥最显著效果的组织是什么?”于是,客户指出团队组织方式的运营更为合理,商讨也得以继续展开。
通过思考原本如何,可以发散思维,继而从中发现遗漏之处,或激发全新的创意。
思维越发散,越易于展开零设想。
即便从原本推导出的内容出人意料,也没有关系。一开始不要判断正误,而应专注于向前推进。
经常有人因为计划未能顺利实施而心烦意乱,此时可以尝试提出质疑:“原本真心希望执行这个计划吗?”计划未能顺利实施,有可能是因为隐藏着这样的心情:由于接到命令才做的或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干劲。
人类是一种对于自己认为“确实需要”或“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可以不假思索地顺利开展行动的动物。
在这个前提下,如果遭遇了接连失败,那么应该提出质疑:或许这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如果培养这种思考习惯,那么便可以致力于原本真心希望做且可以做的事情。
从其他角度而言,借助原本如何扩散思维,也有助于舍弃小我。在抛开小我的时候,会获得不期而至的创意,或者产生能够专注于独到创意的工作流程。我在麦肯锡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
因此,自己必须积极地提出质疑,采取行动。用自己的双手改造世界的锐气也必不可少。
摘自:《麦肯锡工作法:个人竞争力提升50%的7堂课》([日]大岛祥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