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同一天里(即昨晚),看完了《呐喊》和《无名之辈》。
鲁迅的《呐喊》和饶晓志的《无名之辈》,总有些遥相呼应的感觉。
说的都是这样的小人物:可悲,可怜,可恨。无奈,无赖,无聊。也曾用尽全力呐喊,呐喊!但,谁听见了吗?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和焦虑:我的存在价值在哪里?我这一生是否过得有意义?我会被人遗忘吗?……
如果我告诉你,现实是,大部分人的一生都「乏善可陈」。你会感到害怕吗?你会为此付出努力和代价去改变这样的命运吗?
大部分人,放到整个社会中看,都是「无名之辈」。
人们只会记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你能说出第二个吗?人只想征服世界的最高峰,其他山峰的攀登都是为第一峰做准备的。你为你的团队创造了很多业绩,但却带动不了整个社会的GDP……
所以,大部分人,终其一生,是乏善可陈的。这是常态,你能接受吗?接受平凡,不代表放弃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需做的努力。因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挣扎着,希望着,有朝一日。
大部分人,放在自己的世界里,却依然可以是「英雄」。
没错,地球上少了一个你,依然能保持自转和公转,太阳也依然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可是,你的家少了你,就会少了一个分量很重的角色,你的朋友圈子里少了你,就会少了一个独特的元素,你的团队少了你,就会少了一些创意的点子。
就像电影中,真心爱着真真的李海根,曾经带给马嘉旗希望的胡广生,用生命保护女儿的马先勇,用爱和勇气捍卫父亲的高翔。他们在一些人的生命中依然是“英雄”啊。
你卖命生活,拼命工作,舍命去爱。若干年之后,没有人会记得你的名字,你曾经做过什么,但这不妨碍你成为此时此刻自己生命中和某些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这一辈子,依然乏善可陈,做过不太光彩的事,也做过值得骄傲的事,但依然无法被永远铭记。但你决定与自己,握手言和。
对人性的终极理解:这不是人性的恶,而是——这就是人性。
无名之辈的宿命,是人性注定的结局。
那些看似底层人物的形象多么真实,有多么无奈。如果我们被放在一个特大放大镜底下,我们也是这样的人物。无需狡辩。
《呐喊》里有句话,大抵是这个意思:现实比艺术作品都要离奇。
我很赞同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就是在发现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想这份热爱是发自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