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859天。
今天分享鸟类的迁徙。春去秋来,北雁南飞,我们常常目送这些可爱的生灵划过天空,并默默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三四岁的孩子都会哼唱一首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而大朋友们也一定曾被鸿雁,天空上,队队排成行的思乡之情所打动。
除了歌曲,鸟类更是古代文人骚客笔下的常客。枯藤老树昏鸦,难掩秋日的哀思。叶底黄鹂一两声,描绘融融的春景。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勾勒出暖暖的春意。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不尽缠绵不断的相思之情。
可您是否想过,这些鸟儿为何而飞呢。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在拍摄《迁徙的鸟》曾经说过,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是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
艺术创作完全可以将鸟类的迁徙行为诗化成为一种承诺。但实际上,科学界对迁徙的起因仍然没有统一。现在的主流观点有三种。一是认为鸟类起源于南方,但由于大陆板块的自南向北漂移,将鸟类带到了北方,于是它们为了重返南方而有了迁徙的习性。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南方是我家,我爱我的家。
二是认为鸟类起源于高纬度地区。由于冰川的入侵,环境巨变迫使鸟类向南方迁徙。等到夏日冰川消融,鸟类就会重返故地。于是鸟类就定期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形成了迁徙的习惯。这一猜想可以概括为,北方是我家,我爱我的家。
最后一种猜想则认为,鸟类起源于南方热带的森林,但是种群的大量繁衍造成了资源的短缺。生态压力使得鸟类在夏季,向北方冰川退却的地方扩散。而当冰川来临时,再回到南方越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迁徙的习惯,这个观点可以总结为南方是我家,但我只能去北漂。
尽管猜想本身都能自洽,但其实三种观点都没有明确的证据链支持或者否定。因此,鸟类迁徙的真正原因仍然是个谜团。不过,科学家始终没有放弃探索真相。鸟类这种自由翱翔的生灵,身上隐藏着无数秘密。它们飞行的具体路线,在长途飞行中是否会睡觉,又如何饮水与进食?每次迁徙的伤亡率,幼鸟又是如何掌握迁徙技能的?
这些一个又一个的谜团,对孩子,对科学家,对每一个热爱自然的人来说,都充满了无尽的诱惑力。鸟类迁徙的过程其实是一段以生命做赌注的旅程。人类这个本应是赌桌上看客的角色,却在赌局中频频出手。鸟儿本应是天空舞台的主角,但它却无法在自己的主场尽情地舞蹈。风雨、雷电、飞机、灯光等等,这些都威胁着鸟类的生命,但空中的危机仍不及陆地上的危机四伏,比不上其他物种的威胁,更比不上人类的破坏。
我们看到螃蟹撕食鸟儿的翅膀,看到猛禽啄食弱小的鸟类时,我们知道这是自然的选择,我们无从干涉,只能选择尊重,但当我们看到飞得如此优雅的天鹅,在枪响后只能仓惶坠落。当我们看到城市上方的空气让野鸭中毒,当我们看到肆意泄露的石油,让鸟儿陷入泥潭时,又怎能不心痛。
湿地本应是鸟儿迁徙路上的中转站,是长途旅行的庇护所。可人类为了经济利益,却一次又一次地与鸟儿争夺本就不多的资源。短短十年间,我国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这些土地或是被圈起来用于养殖,或是被填埋开发成楼宇。土地带给人类的是工业,是发展,是漂亮的就业率,是高涨的GDP。带给鸟儿的却是无处歇脚的不安和无处觅食的迷茫。
《蜀道难》中写道,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鸟道这条是属于鸟类的迁徙“高速公路”。这条本应该是穿越饥寒,寻找温暖的回家路。却成为了鸟儿的不归路。在湖南桂东县与炎陵县交接的罗宵山脉,有一条千年鸟道。每年秋天,都能形成“百万候鸟过山坳”的奇观。可鸟儿永远也不知道,在这条叫“鸟岭”的路上,等待它们的是火枪、鸟铳、竹竿和大网。
那些路上看似美味的佳肴,实际上是猎人精心布置的陷阱。灰鹭、山鹰,甚至是天鹅,这些国家保护动物以及稀有程度,被明码标价摆在当地的饭馆。或是被制作成“鸟干”,以十几到数百元不等的价格被贱卖。
千年鸟道,哀鸿遍野。泰戈尔曾写道“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若是我们一味地放任环境破坏,放任偷猎横行。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后代真的看不见飞鸟的痕迹,只留下候鸟迁徙的传说。不过,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湿地被保护起来,成为一个又一个湿地公园。越来越严苛的法律被制定和完善,偷猎者终将被制裁。越来越先进的技术,将用来保护这些飞翔的生灵。让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天空远行,也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在每年都见证这场《神奇的大迁徙》。
这本《神奇的大迁徙》就是今天要分享的书。它将为孩子系统而科学地介绍,生物界出色的环球旅行家-候鸟。首先要介绍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来自法国的弗乐·斗盖,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行为学家和鸟类的专家。可见,要完成这样一本给孩子的鸟类科普,一位专家是不够的。
他还求助了两位专业的鸟类学家,莱昂纳尔·默马里和让·拉米埃。他们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意见。作为一本关于候鸟的科普图画书,仅仅观察封面,我们就不难发现,所有的插画的精美。
这位精通中国艺术和日本版画的绘者,为孩子精心描绘了多种鸟儿飞翔的姿态,来自法国的福乐豆干。它不仅仅是因为作假,这是雷鸟。鸟类的专家。可见,我完成这样一本给孩子的鸟类科普,一位专家是不够的。他还求助了两位专业的鸟类学家。莱昂纳尔莫马里和让妈咪爱。他们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意见。作为一本关于候鸟的科普图画书,仅仅观察封面。我们就不难发现所有的插画精美。这位精通中国艺术和日本版画的获益者。为孩子轻轻描绘了多种鸟儿飞翔的姿态。
在正式开始亲子共读前,不妨与孩子先一起数一数封面上有多少只鸟,看看能否在之后的阅读过程中找到这些鸟儿的名字,这或许可以成为一种锻炼孩子记忆力和观察力的好办法。也让共读过程变得更加有趣。
本书一举夺得法国生态环境图书奖和法国国际地理节青少年读物奖两大奖项。充分证明了其内容的专业性。鸟儿为什么迁徙?它们是怎样适应几千公里的长途飞行的,它们会选择怎样的路径,又是何时决定启程。
这些问题被富有层次感地一一解答。最重要的是,作为少儿科普书,书中的语言生动而平实。“宅在家”,“增肥”,“歇脚”,“孤家寡人”,这些我们用于生活中的词汇,被用来描绘鸟类的旅行,让整本书看起来活泼又有趣。
相信这本《神奇的大迁徙》可以让孩子了解候鸟的春去秋来,揭开鸟类迁徙,这场天际的极限马拉松的神秘面纱。那孩子能在这本书或是鸟类迁徙这一话题中学到什么东西吗?难道只是了解不同鸟类的习性吗?
关于这个问题,大可放心,在学习鸟类迁徙的过程中,孩子最先知道的一定是各种鸟类的习性。但除此之外,鸟类的迁徙还包含了更多的知识。在观察迁徙路线时,孩子可以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整个地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气流变化等等。
在了解鸟类觅食规律时,孩子又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界中万物的循环往复。鸟类和人类一样,都是这个循环中的某一环节。鸟类的迁徙是一堂生动的自然科学课。从生物到地理,从气候到环境,满足各个年龄段孩子的需求。
除去这些知识,鸟类迁徙还包含着许多人文的情怀。当北极燕鸥年复一年地,从北极飞往南极再折返。只为追逐太阳,留住白昼。当斑尾塍鹬连续飞行11000千米,横穿世界上最广阔的大洋,只为享受新西兰海滨的阳光。当斑头雁飞向了万米高空,只为穿过喜马拉雅山脉,去追寻命中注定的南方故土。
这些重复上演自然的奇迹,向孩子展示了什么叫做坚持,什么叫对故土的追寻。坚持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相信各位家长都很容易理解。而故土情结是现在社会人们缺失的一种情结。居住在钢铁森林里的孩子,对于自然,对家乡总少了那么一点热爱。但总有一天,孩子会远行离家,变成一只只迁徙的候鸟。
用一句俗气点的话来形容就是,从此家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而那些了解过鸟类迁徙的孩子,可以将鸟儿对故土的承诺记在心底。当自己远离故土时,依旧能回忆起那片见证了成长的土地,回忆起故乡的种种温情,可以常回家看看,可以记得自己的根。
有人说过,飞翔不是智力与体力可以解决的,它是一个奇迹。迁徙,这个自然的奇迹能教会孩子,或者说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事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人类理应去尊重大自然中的每一种生灵,去尊重大自然中的每一个奇迹,去尊重大自然中的每一个选择。
候鸟终生不止的飞行,春日飞往北极,在冬日返回南方。飞过清灰优雅的欧洲,钢筋水泥的纽约,飞过翠绿的湖泊,蔚蓝的大海,皑皑的雪峰。划破长空,穿越风雨,将美好的生命消耗在旅途中。
我们不知道鸟儿究竟因何而飞,也许是这样长途跋涉,才能让鸟儿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也许它们并不追求任何的意义,只是对自然的一种高贵地遵从。其实,鸟儿的世界,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的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孤独,疲惫,坚持,伤害。面对盗猎者的枪口,面对城市的强光,面对日渐稀少的食物,面对无处落脚的居所。鸟类会迷茫,会无助,但它们依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繁衍,去生存。
这是它们的坚持,但这绝不应该成为我们一味索取,一味伤害它们的理由。鸟儿是我们的朋友,只不过多出一双翅膀而已。人类并非独享地球,我们与所有生物一样,都在享受着地球历经46亿年的漫长岁月而积累下来的资源。
每一个生灵都是生命的奇迹,每一个物种都值得被尊重。鸟儿,可以用一年又一年的时光,一次又一次的远行,实现血脉里对远方故土的承诺,上演这天际马拉松的自然奇迹。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依旧可以亲眼看到这些奇迹,也希望我们人类可以遵守承诺,遵守自然和谐共生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