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茅药酒身为一款疗效不明禁忌不清的“非处方药”,竟成功地将自己的诈骗广告推至央视播出,屡罚不停,甚至还能动用公权抓人。但是正义终于来到,冤狱得到了平反。可我们不禁要问,鸿茅药酒拥有怎样的后世前生?
中药药酒,是药是酒还是保健品,这是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但是中药药酒含有中药,而中药的毒性暂未有系统而清晰的认定标准,所以许多中药药酒的属性极其混乱。鸿茅药酒又含有中药多达67种,争议更大,再加上鸿茅药酒没有进行过临床试验,饮用有何效果并不明确,所以它理论上不能归属于任何一种品类。但是,鸿茅药酒却得到了“非处方药”的认定,此次东窗事发后还将改变属性为“处方药”。而药品属性的改变只需要经过食药监局的讨论即可,这一切都意味着药品食品保健品认定程序的极度混乱。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鸿茅药酒仍然可以出现在市场,之前是药,之后也是药。我们知道,饮用鸿茅药酒已经出现过不良反应症状一百余例,且鸿茅药酒没有任何临床试验,没有明确的使用说明。它应该永绝于市,但是它却仍然留在市场,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鸿茅药酒属于地方政府的支柱企业。鸿茅药酒虽然是药,但是它的广告却隐藏了自身药品的属性,伪装成了保健品。由于保健品作用是强身健体,适用范围比药品更广,所以盈利机会更大。在欺骗性广告的大力宣传下,鸿茅药酒得以发展壮大,遍布全国,成为零售规模超75亿元的大型企业,年缴税3.5亿元,俨然凉城县的经济支柱。
企业为当地政府纳税,政府就会包庇企业违法。企业与政府的共生关系一旦形成,企业就可以有恃无恐,就算有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鸿茅药酒也不必担心自己的生死存亡。毕竟外界通报的违法再多,处罚也是由当地政府执行,无法真正落到企业头上。
而这种共生关系也令鸿茅药酒永绝于市变成了不可能的事。牵一发而动全身,鸿茅药酒死了,凉城的经济就会垮,政府损失的钱谁来供给呢。相比之下,将鸿茅药酒的非处方药属性改成处方药躲避风头才是损失最小的选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改头换面就可以重出江湖了。
另一原因是,鸿茅药酒与央视签订的广告协议。央视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是政党权威性的体现。如果鸿茅药酒被证明是假药毒酒,那势必会影响央视的名誉,也间接削弱了央视所代表的上峰形象的权威性。
不过,此事发生之后,央视必然会对自身的广告和内容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其他地方卫视也会对类似广告的审批更加审慎,这可以说是一件好事。
总之,鸿茅药酒仍然是一块难除之癣,它因为规模巨大涉及权力而无法死亡,但是,经过人民和媒体的口诛笔伐,鸿茅药酒也无法如从前一般只手遮天了。相信类似的企业还有很多,它们也必将难以苟活于正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