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囤积症?
这篇文章来源于微信群一个朋友的问题:邻居的老奶奶看到超市促销就忍不住买买买,于是家里有了两年前的餐巾纸,过期的调料,根本不会用到的塑料吸管。奶奶还喜欢捡漏,喝完的玻璃瓶、月饼盒子、装鸡蛋的篮筐,装修剩的小半罐涂料。
对此,奶奶的理由很充分:以防不时之需,说不定哪天能用到,年轻人不知道节约,这些还能废物利用啊。但年复一年,家里已经堆不下这些物品了。其实老奶奶得了一种病,轻度囤积症。
维基百科里对囤积强迫症有明确的定义:囤积症是一种强迫行为,过度性的收购或收集物件,即使是不值钱、有危险性或不卫生的物品,有人甚至因此无法正常生活。心理学家说,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俗称“囤积狂”,从其词源来看是指“无节制囤积的兴趣”。
上图是重度囤积症患者的家,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囤积倾向,但程度如何是判断是否是囤积症的关键标准。如果你囤积的物品已经多到家里放不下了,或者影响了自己和家人的正常生活,就算是囤积症了。有极端的囤积症患者长年生活在自己垃圾堆一样的家里,家里充斥着各种各样无用的垃圾物品,严重影响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但我这里想说的是我们一般人的轻度囤积症,有的人喜欢书和文具,每次看到图书促销就买书,每次逛文具店总会买几支笔或本子回家。有的人喜欢美容护肤,看到别人推荐或商场促销,明明知道家里已经有了别的品牌的洗面奶,却抑制不住购物的热情买了回来。有的人喜欢买家居用品,睡衣有好几套,床上四件套也是买了又买。长此以往,家里的物品越来越多。一般来说,囤积的物品都是自己特别有兴趣的商品,一看到就两眼发光,恨不得立刻拥有。所谓无节制的囤积兴趣也是源于此吧。
二、囤积症的类别。
1. 囤积实物。
衣服、书、文具、小东西、护肤清洁物品等都属于这类。囤积实物一般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而定。爱书的人一定爱买书,热爱护肤美容的家里的护肤品彩妆也不少的。曾经看到一篇文章,有个美容博主拥有两百只口红,除了做推广外,如果是自用,我想这两百只口红毫无例外要放到过期了。
2.囤积信息。
由于云存储的应用,电子信息更容易被囤积而不自知。如囤积电子资料。看到有用的电子资料,想着说不定哪天能用上,就转存到百度云盘吧。再举个最贴近生活的例子,手机APP看到有点用的就下载了,反正基本都免费,长此以往,手机桌面都塞满了,后来出现了软件占用内存导致手机变慢甚至死机的现象,手机卡壳和重启所浪费的时间就是不卸载低使用率软件的成本,只有删除这些很少用的app,手机才能更好的运行。
三、人为什么会囤积物品?
一句话,囤积症是缺乏安全感的产物。
1. 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
父母那一代人经历过物质严重匮乏的年代,所以特别惜物,这个还能用,哪个扔了多可惜。童年时如果经历过物质匮乏没有安全感,成年后或多或少就会有囤积症。老一辈人往往更倾向于囤积一些无用的物品。比如购物袋,很多年不穿但舍不得扔的衣服,这只是轻微的收藏癖,还不算囤积症。以物品为中心,觉得物品比人重要,牺牲家里的空间收纳这些可能有一天会用到的物品,其实是本末倒置,毕竟在咱们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房价都是上万的。尤其是北上广深,寸土寸金,用几万一平方的家收纳杂物,怎么想都是不划算的。
2.消费第一的价值观。
年轻一代正在经历改革开放后的消费时代,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使购物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打开网页,看上某样物品,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一天或几天内就能收到商品。消费时代让我们更加盲目的消费,在商家自己设置的双十一、六一八购物狂欢节里,人人都忍不住买买买。即使正在奉行极简主义的我在六一八抢到了图书满200减100的购书券,也忍不住买了几本心仪已久的书。
3. 喜欢物品就一定要拥有的心理。
看中了一样物品,自己又能消费得起,为什么不买呢?但实际上所谓的快感也只存在于拆快递的那一分钟。得不到的物品才最珍贵,当它已经属于你的那一刻起,也许你不再觉得它珍贵。而你一旦购买它,就要安置它,清洁它,保养它,这也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更何况有的物品是你买到没用几次就被打入冷宫。
四、轻度囤积症如何破?
1.记录日用消耗品的消耗周期。
可以制作一个表格,如大概多久用完一瓶洗发水,多久用完一提抽纸,一瓶洗面奶大概用多久,一般情况下只囤积三个月或半年的物品。这样对自己家消耗日用品的周期有个总体把握。
2.固定备用品的收纳位置。
一出一进,拿出一瓶储备一瓶,one out,one in。如果家里已经有了储备品,去超市看到促销时也能不为所动了。盲目购物是容易囤积的原因之一。去超市前先看看自己的储备品,列个清单,只买清单上的商品,一来节省时间,二来也不容易过量囤积物品。
3.购买前问自己:这个物品是必须买还是可买可不买?
三问:1.这物品对我有用吗?
2.有地方收纳吗?
3.有无替代品?
这个问题在做过节日整理后问效果特别好,因为节日的整理已经扔掉了大部分自己不需要的物品,所以再次购物时会更加谨慎,不会随随便便带物品回家。关于什么是节日整理可参考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一旦购买后后悔就去退掉,现在网上退货和实体店退货都有七天甚至一个月的退货期,如果是冲动购买之后后悔,或是买到后发现有色差或质地不喜欢就立刻退掉,不要不好意思,直接退掉总好过你以后把这个物品打入冷宫。
4. 囤积过多物品会丧失同类物品的选择权。
敬子老师说,趁促销打折买一堆物品回家还有一个坏处是丧失了对同类物品的选择权,你可能买了一年用的牙膏和洗发水,相应你也损失了一年内选其他品牌牙膏、洗发水的选择权,也许你用了一两个月就不再喜欢这个品牌的洗发水了,但是你已经囤积了一年的,要么你勉强自己一直用下去,要么送人或扔掉再买新的。护肤彩妆也是如此,很多人都是在促销打折买买买的同时又不想丧失自己以后选择同类物品的选择权,所以家里物品也会越来越多。
5.谢绝不需要的赠品/礼品。
买一送一、街上促销塞过来的纸巾、买杂志送的小玩意,甚至买一个数码产品都送一大堆看似有用却没什么用处的赠品。从源头上禁止带这些物品回家。直接拒绝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别人送的礼品不是自己心动的也可以委婉拒绝。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如果你想送人礼品的话,可以直接从她的梦想清单里挑选一个,这样不容易出错。
6. 少购买,多使用共享资源。
在日本作家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一书中,日本的经济会从消费时代过渡到共享经济。这是一个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书中描绘了这样一种场景:老人把自己的房子共享给买不起房的年轻人,年轻人帮老年人做事,跑腿。一来年轻人不用支付高额的买房费用,二来老年人有年轻人陪伴和帮忙,情感也得到了慰藉。这是个双赢的结果。
而在我们中国,共享经济也不可避免的到来了。共享单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黄车、摩拜、bluegogo的盛行让人们不需要自己买单车,需要时只需扫码支付少量的使用费即可,既环保又经济。
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家变大,用社区的思维把小家变大家,尽量多享受公共资源,来替代自己购买。把超市当成自己的仓库,有需要时才去提货,而不是因为促销买好多商品塞满冰箱和家里。同理也可以不买跑步机或健身器械,需要健身时去健身中心即可,一来节省家里空间,二来健身中心的氛围让你健身的效率更高。不买书,有需要时去图书馆借书。书非借不能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或者买个Kindle,需要时买电子书,一来便宜,二来省空间。当你有了这种想法时,虽然你的生活空间不变,但家里的物品会变少,但你可以掌控和利用的空间越来越多。
总结:对于轻度囤积症患者,在心理上不再依赖物品来取得安全感,先做节日整理,购买商品前多思考,多问自己是否是必须买的物品,记录消耗品的消耗周期,固定备用品的收纳位置,谢绝不需要的赠品。这些都有助于你战胜轻微的囤积症。愿我们都远离囤积,过上少物的极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