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三晋大地,不时听到有人讲民国军阀阎锡山的好话,夸他为山西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包括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大力普及义务教育,修建窄轨铁路改善山西交通状况,发展农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领导系列会战打击日军,还称赞他有大局观念,北伐时期领导晋绥军改旗易帜,维护了国家统一……甚至还有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称山西一些老百姓家里神龛不供菩萨而供阎公,把人称“阎老西”的阎锡山当作关帝关羽一样的神仙顶礼膜拜。
说实话,听到有人这么推崇或吹捧喜欢算计、算盘打得很精的“阎老西”这个大军阀,心情极其复杂,甚至有些愤懑。要知道,从其发迹史看,阎锡山并不是一个有风骨之人,一直奉行“有奶便是娘”的实用主义,最初跪舔袁世凯,公开支持袁复辟称帝;拥袁称帝与反对护法相继失败后,又奉行“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的所谓“三不二要主义”,把山西经营成他说一不二的势力范围;再后来,在侵华日军、国民党、共产党之间寻求所谓平衡,谁也不得罪,夹缝里求生存,不惜在日本鬼子面前装傻卖好,毫无民族气节可言。
不仅如此,抗战胜利后,阎老西为保存和壮大自己的势力,竟然与公开宣称战败的日寇达成秘密协议,私自留用残留日军、侨民及家属约12000人,先后以“山西保安总司令部”、“山西野战军”、“陆军暂编独立第十总队”、“太原绥靖公署教导总队”等名称掩人耳目,还一度默许日本人在公开场合向天皇效忠,太原战役中干脆指挥这支日军与人民解放军作战,使其在抗战中积累的那点爱国情怀和民族气概丧失殆尽。正因劣迹太多,1948年新华社公布的43名国民党战犯中,阎锡山位列第三十二位,可谓臭名昭著、遗臭至今。
曾经有人建议我去位于山西省定襄县河边镇的阎锡山故居看看,称在那里可以了解一个真实而立体的“阎老西”。还真动过心思,但阴差阳错,数次到山西,次次都错过。直到2021年3月中旬,我陪81岁的母亲和72岁的大舅到山西旅游,通过参观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官总部所在地克难坡,我才对“闫老西”这个大军阀有了些许了解。
克难坡位于山西省吉县县城西北30公里处,西与壶口瀑布相邻,本名“南村坡”,阎锡山为避讳“难面”,改为“克难坡”。此地原本是个黄土山头,由西向东并列和从北到南倾斜的五条沟梁组成,各梁均有一块冲积平地,或种有庄稼,或栽有桃树,住有六户人家。1937年11月日军攻陷太原后,为继续抗日,阎锡山将改名“克难坡”的“南村坡”定为大本营,经过两年多的修建,终于将这个弹丸之地修建成了一座窑洞叠立,颇具规模、可容纳两万余人的山巅小城。1940年5月至1945年10月,这里成为中国第二战区的军事重镇和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二战区司令官总部、山西省政府、民族革命同志会等首脑机关驻扎在这里,人称“小太原”。
如果仅从旅游的角度讲,今日之克难坡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外,除了那座可以远眺滔滔黄河的“望河亭”,似乎没有其它亮点景观。
当然,如果从研究历史人物的角度考量,克难坡无疑是了解阎锡山其人其事的一个重要窗口。比如他一直奉行的“中的思想”、“二的哲学”,在这里均有非常直观的体现。
“中的思想”是阎锡山统治山西的根本指导思想,主要有4方面的内容:其一,自存自固是其出发点和归宿;其二,不偏不倚,保持中立,见风使舵,从中渔利;其三,制造矛盾,利用矛盾,巩固统治;其四,追附形势,标新立异,独立特群,彰显个性。这些思想,在阎锡山实际统治山西近期间得到充分体现,尤其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而“二的哲学”,则是颇具阎锡山个人特色的权术之道。无论是在在军队中,还是在政府内,甚至在每一个机构中,阎都处心积虑地制造对立面,形成“二元势力”,造成他们彼此争斗攻讦、相互邀功取宠的局面,他得以掌控大局、居中制衡并从中渔利。
对于阎老西这些心思和计谋,我母亲和大舅显然不怎么感兴趣。倒是克难坡山头怒放的桃花引起了二老的强烈兴趣,凑近观赏,拍照留念,忙得不亦乐乎。
而我更感兴趣的,则是景区里随处可见、顽强生长的仙人掌。我甚至找景区工作人员用铁铲挖走一小丛,快递寄回石家庄的蜗居养了起来……
2021年9月12日上午草于天津河东,9月16日晨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