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爱上玩小视频的朋友在朋友圈吐槽:“为什么人家薇娅的小视频点击率成千上万,而我的小视频的点击率却寥寥无几啊?“
薇娅从一个草根,一步一步地成长为全球好物推荐官,某宝第一主播,脱贫攻坚公益主播,有人说她凭的是外貌,也有人说她凭的是实力。但我说,她既凭外貌,也凭实力。
直到今天我看了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我发现,薇娅越来越出名,她的小视频点击率那么高,凭的还有光环效应。
什么是光环效应呢?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这就是光环效应的现象。
作者在本书中介绍的光环效应的知识并不多,为了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又在网上搜索了不少有关光环效应的知识:
“光环效应,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我们看电视上的那些广告片,大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很少见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因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比如央视的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销售,这都是光环效应的作用。”
看到了吧,薇娅的小视频点击率那么高,利用的就是光环效应的效果了吧。
这么看来,光环效应还是挺有用的哦。可是,在书中我却看到了作者持相反的观点:如果光环效应利用不恰当,会对自己的选择判断产生不良的影响。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因为光环效应这个说法,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在我们塑造对人与环境的看法时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作者刚做教授的时候,他评价学生论文的方式很传统,他会按顺序一次取一本论文,一边读一边打分,然后计算出总成绩。之后,再接着批改下一个学生的论文。最后他注意到,自己对每一本论文的评估都出奇地相似,他开始怀疑,他的评分产生了光环效应。即他的第1次评分,对接下来的所有论文的评分,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样带着光环效应的评分机制十分简单,在作者给学生的第1份论文打了高分后,再碰到有模糊或是有歧义的陈述时,都会对这个学生手下留情。这种做法看似合理,一个学生能将第1份论文写好的话,就不应该在第2份论文中犯低级错误。但作者评分的方法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某个学生写了两份论文,一份论文论点有力,另一份却经不起推敲,他会因为批改的顺序不同,而给出不同的分数。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看到作者经历过的这个做法,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我在推荐学生的作品参加上级的读书征文比赛时的推荐过程,也存在着光环效应的不良影响。
我们班上写作文最好的,一直是小怡,她是全年级的学霸。除了小怡,另外还有几个女生写的作文也不错。至于男生嘛,他们的作文就写得有点不尽人意了。
拿到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我首先就挑了小怡的作品,帮她写好推荐评语。接着,又另外挑了几个平时写作比较好的女生的作品。发现这几篇作品都不太理想。于是,我不得不从男生的作品中进行挑选了。最后,我竟然发现有两个男生写的作品,比小怡写得还要好。
因为小怡平时一直表现十分优秀的光环蒙蔽了我的双眼,使我一开始就不看好男生的作品,直接先选了小怡的作品,差点让这两个男生的作品压在箱底蒙灰。最后获得送到上级参赛的作品,就是从这两个男生中选出来的。
光环效应带给人们有利的方面确实很多,比如央视主播、影视明星等为扶贫产品带货,不费吹灰之力,就卖出好几百万元的商品,为扶贫攻坚作出了贡献。
但光环效应给人们带来的害处也不少。因为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有其不公正的地方。这种心理,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喜欢以点代面。
比如,年纪大的人都看不惯年轻人的穿着打扮,一看见年轻人染着头发,穿着有些另类,就觉得这个人人品不好。另外,有些明星代言的药品广告或者商品广告,那些药品或者是商品并没有那么好,却因为是明星代言的,吸引了大量普通民众去购买。有人会因为用了明星代言的药品或商品,产生不良的后果。
光环效应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通过夸大评估的一致性来保持简单和连贯的特点,使人觉得好人只做好事,坏人全都很坏。所以说光环效应利用得不恰当,给人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