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爱,都需要自律和无私,都是毕生的考验。——题记
今天晴。上午先生起得很早,乘坐六点的高铁去舟山慰问同事,我再瞇了一会儿,六点醒了,躺到六点半起床,七点出发,八点不到就到了单位,很巧,今天市领导来指挥部慰问,和大家亲切握手。下午,我召集跟着我的长期志愿者研究工作,然后修改完善简报内容,一直忙到七点半。回来的路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你该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令无数哈佛毕业生感动落泪的毕业演讲》。前言是这样说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这么写道:“企业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无数管理者勤勉万分、孜孜以求,却偏偏始终不得核心要领——究竟如何才能到达“卓有成效”的至臻之境?那么这个演讲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拨开繁复纷杂的事务迷局,洞察管理的真相与本质,管理一切,并从管理自我开始。我觉得这篇文章引人入胜,于是就看下去。这位哈佛大学博士给出几个建议。
第一,要制定人生战略。他说这四十年一直在观察哈佛同学的命运变迁。人生起起伏伏,他看着有些人从人前显贵到最后一败涂地,是什么样的规律在起作用?最后他发现只有“理论”才能保证人生的可持续性成功。强大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什么样的行动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甚至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能告诉我们将要发生什么。在同学聚会上,见到越来越多的人不开心、离婚,以及与子女疏远。原因何在?因为他们在决定如何分配时间、才华以及精力时,并没有坚定地将人生的目标放在首要和中心位置。每年从全球精英中招收 900 位新生,令人颇感震惊的是,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从未思考过他们的人生目标。他对这些学生说,哈佛可能是他们深度思考这一问题的最后机会所在。如果他们认为以后还会有时间和精力反思,那肯定是脑子坏了,因为人生的重担只会越来越沉重:要还住房贷款,每周要工作70个小时,还得结婚生子。他认为有一个清晰的人生目标至关重要。人生的目标需要我每天去实践。这是一个人学过的最有用的东西。所以搞清楚人生的目标,远比学习什么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核心竞争力、颠覆性创新、4P 营销理论以及波特五力模型等更为重要。选择一份职业并获得成功,不过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种工具。但如果没有目标,人生势必空洞无趣。
第二,做好资源配置。如何配置自己的时间、精力以及才华等资源,决定了你会有何种人生战略。一个人总是有一大堆的“事业”在抢占这些资源:要尽心尽力维持夫妻关系和睦,要培养优秀的子女,同时还要奉献社区,争取事业有成,做好教会服务。既然时间、精力以及才华都非常有限,那么应该如何在追求的各项事业之间配置资源?极度渴望成就的人一旦有了更充裕的时间或者多余的精力,他们便会下意识地将其投入到追求短期利益的活动之中。比如完成了一项设计,结束了一次讲演,做成了一笔交易,讲了一堂课,发表了一篇论文,得到了报酬,获得了升迁,这样的进展往往清晰可见。然而,你在配偶及子女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通常很难立竿见影。你也可以无须重视与另一半的关系,毕竟在平常的日子里,夫妻关系好像也没显示出恶化的迹象。即便与家人的亲密友爱关系才是幸福最强大、最持久的源泉,那些追求卓越的人还是会下意识地偏重于事业,而忽略了对家庭的投入。其实,想要建立亲密的家庭关系,最重要的是投资时间,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对你最重要的人身上。找到你的爱人的深层需求,并在孩子发展关键能力的时候,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这样才能让你生命中最重要的这部分关系得到最好的滋养。事实上,家庭这份看上去最不需要付出的“事业”,才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
第三,要避开“边际成本”错误。金融学和经济学告诉我们,在评估另类投资时,我们应当忽略沉没成本和固定成本,转而把每项投资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作为决策依据。我们从课程中得知,这一理念使得公司更偏向于押宝其过去取得成功的经验举措,而忽视了对未来所需能力的打造。如果未来真的只是复刻过往,那么这种方法倒说得过去。但如果未来不同于历史,这种做法就是错误的。实际上,未来几乎总是在变化。这个理论解释了一个问题:“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并避免牢狱之灾。”我们在面对人生中的善恶抉择时,经常会不经意地套用边际成本学说。有个声音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回荡:“我知道按道理我们不应该这么做,但是现在情况特殊,破个例也无妨。就这一次,不会有事的。”怀着“就这一次”的侥幸心理做“错事”,看起来边际成本极低,因此有着难以抵抗的诱惑力。但它最终吞噬了你,让你忘记这条路最终通向何处,也忘记计算这项选择的全部成本有多高。如何抵挡住“情况特殊,破一次例也无妨”逻辑的诱惑,实在是一个人人生之中最为重要的决定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人生中出现“特殊情况”的时候没完没了啊。如果那一次破了例,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就可能会一次又一次地无法坚守自我。所以100 % 地信守承诺远比 98 % 地信守承诺容易得多。如果你基于边际成本分析,总是屈服于“就这一次”,那你就会和那些坐牢的同学一样,对最终的归宿悔恨不已。你必须有自己的坚持,并且为其画出安全底线。所以,避免让人生掉入错误深渊的唯一方法就是,对第一次的诱惑说不,永远不要迈出第一步。你一旦确定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这一点,决不放松。
第四,是选择恰当的衡量尺度。2009年医生发现他得了癌症,而他也以为自己时日无多。幸运的是,现在看起来他似乎逃过了这一劫。但这段经历却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深刻认识。这场疾病让他发现,于我自己而言,那些所谓的重要影响恰恰微不足道。这的确十分有趣。这让他得出结论:上帝评价的尺度并不是金钱,而是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个个具体的人。这个人生衡量尺度同样也适用于每一个人。他告诉他的毕业班学生,去认真思考人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你内心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选择的职业给予你成就感和意义感,和家人共处你感到深层次的快乐,遵从内心,保持正直。这些都是你最重要的东西。我们一生最大的成功不是来自他人的评价,而是内心深处的满足;搞清楚什么是我们这辈子最重要的东西,才是如何评价自己人生的关键。所以,教授最后的建议是:想清楚你到底想要以何种标准来评价自己的一生,并坚持将这种标准落实到每一天的生活之中,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一定能拥有成功的人生。
史蒂夫乔布斯说过:“唯一让人有工作满足感的方法,就是从事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而通往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爱上所从事的工作。”那么什么样的工作是能让你爱上的伟大工作呢?教授认为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首先你得弄清楚“工作中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要么是“经济刺激是主要激励因素”,这一阵营的学者认为只要给钱,给足够的钱,就能说服别人按你想要的方式做事。要么是“动因理论”。包括认为工作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相对于这些,经济刺激只是“让你不讨厌一份工作”的“基础因素”。和“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良好的公司福利政策”相比,“薪水”只是“基础因素”。其得到改善,不会让你爱上这份工作,只能让你不讨厌这份工作。而一个人好好工作的动因是:在这份工作中能学到东西,获得成就感,取得有意义的成果,并且拥有更多发展的机会……让你“每一想到要去上班就兴奋不已”。真正热爱自己工作的人,通常也干得很出色,往往也意味着更好的回报。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 “工作和爱,都需要自律和无私,都是毕生的考验。”是的,通过工作和爱,两者都意味着给予而不是索取,但却都是快乐的。也许,空间更多地承载了物质的特性,而时间更多地承载了精神的特性。时间先安顿我们,继而又迷惑我们。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慢慢成熟,而其实我们只是安然无恙而已。我们以为自己很有担当,其实我们十分懦弱。我们所谓的务实,充其量不过是逃避现实,绝非直面以对。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愉和不幸。我们总喜欢说,“愿你想要的都拥有”,并且以为这样就开心了。殊不知,“满足”这种状态,只关乎“心意”二字,而无关身外之物。自始至终,重要的都是我们认为自己得到什么,拥有多少。很多时候,人们的不快乐,都来自比较,想着他有什么,而我没有。更因此会去钻进牛角尖,然后就越想越不得自在。其实,“看看这世界的荣华富贵,看看这人世的磨难悲苦”,即便世上的蔷薇有千朵万朵,又与我们何干?不如把目光收回到自身,问一问自己,生命中什么必不可少,而哪些只出于欲望而非必要?正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世上本没有诸事顺遂,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才是常态。放任自己沉浸在挫折中,于我们没有好处。不如把那些生命中的苦吟唱出来,以智慧和诗意去包容和化解,才会有心满意足。恰如林清玄所说,“如意或不如意,并不取决于人生的际遇,而是取决于思想的瞬间。决定生命品质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所以,每当我写下一篇好文,或者发现一些好人、读到一本好书,都会让我心满意足。这种感觉很重要,因为对生活的感恩会激励我们去做更有意思、更积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