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KPI考核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无孔不入。问题在于,人们过度依赖KPI, 做领导的、做管理的,只会下指标、考核和督导三板斧,和下属之间没有感情的纽带,也没有思想的共鸣。
重利轻义,以考核代替管理,弊端很多。一是效果不持续,没有考核就无法推进工作;二是给下属造成很大的压力和困扰,诱发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甚至导致犯罪;三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考核而考核,弄虚作假,偏离事业的大局。
对于义利问题,荀子早有精辟的论述。
荀子首先指出,人如果只是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才表现自己,那么他见到对自己不利的事就不会去做,即使这样做对国家是有利的。
也就是说,单纯通过表扬、奖赏、刑罚、权势和欺诈等方法,无法使人竭尽全力,更不用说拼死效力了。
有些诸侯国的君主对待老百姓不讲礼义忠信,他们使用表扬、奖赏、刑罚、权势和欺诈等方法时,只是为了从正面或反面给下面制造压力,以便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那么,一旦大敌当前,当坚守城池有危险时,他们一定会选择背叛;突然遭遇强敌,需要靠他们自己击退进攻时,一定会溃退;让他们从事艰苦、复杂、肮脏的事情,一定会逃跑。
如果没有树立起对君主的忠诚之心,那么在面临危险时,选择背叛君主是必然的,结果反过来制裁了君主。
所以使用表扬、奖赏、刑罚、权势和欺诈等方法对待臣民,无异于基于交易的雇佣关系,不足以凝聚民心,美化民风民俗。
古代圣王耻于为之。他们首先要做的是,树立起自己美好的声望,通过彰显礼义以引导人民的行为,忠信待人,然后遵循尚贤使能的原则选拔人才,再通过爵位、官职、表扬和奖赏强化引导。根据天时合理安排政务,减轻人民的负担。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人民自然就养成了向礼义看齐的行为规范。他们把人民当作婴儿一样来爱护,这才是永久的养育人民之道。
国家政令稳定,各地民风民俗合乎礼义,有人如果伤风败俗,不顺从圣王,老百姓都会因他的丑陋行为而生气,把他当成祸害而厌恶他,希望把他清除出去,就像祓除不洁一样。这时刑罚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被处以严厉的刑罚,这是莫大的耻辱,难道还会有人认为被惩罚是值得的吗?对这种人处以严厉的刑罚后,只要不是发狂、糊涂、愚蠢、浅陋的人,谁看见了不会反躬自省,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呢?
百姓清清楚楚地懂得,应该遵从圣王的礼法,按照圣王的意志生活,并以此为乐。那些弃恶从善、修正举止、端正行为、坚守礼义、崇尚道德的人,百姓都会尊敬他们,亲近他们,赞美他们。这时,奖赏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获得高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这是莫大是荣耀!谁会认为对他是有害的呢?如果可以保有高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来供养自己,凡是人,谁会不期盼呢?
明明白白地,高贵的爵位、丰厚的奖赏就摆在前面,同时严明的刑罚及其莫大的羞辱就摆在后面,即使要不接受礼义教化,可能吗?
于是,民众归顺圣王就像流水一样,圣王所在的地方如同神仙境地,圣王影响到的地方都受到教化。
暴戾、彪悍、侍强斗狠的人都会变得谨慎而善良,偏颇、邪僻、千方百计徇私的人都会变得正直无私,傲慢、计较、纠缠不休的人都会变得和气而容易相处。全社会和谐一体,这就是最大的教化。
所以,《诗经》上说:“王犹允塞,徐方既来。”王道充斥四方,南方的徐国也来归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