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表情,是情感、情绪的真实流露,是所想所思所盼的直接体现,是各项工作的晴雨表、风向标,是否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的验收标准。
人民群众处在生产生活的第一线,对实践变化的感知最为直接,对民生难点、痛点的感受也最为深切。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民有所盼、政有所为的必然要求。然而,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顾头不顾尾,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大干快上遗留“半拉子工程”,不计成本做“形象工程”,政绩观错位。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发力点。要实现人民幸福,就要学会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百姓心为心,坚持眼睛向下、脚步下移,在田间地头上聆听群众肺腑之言,一切从群众的期盼和愿望出发,不搞花架子、不造盆景,对群众反应的问题诉求,能改的立即改,能办的马上办,真正把为民服务具体化,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办好涉及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切实让群众看得见动作、摸得着实惠。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想把政绩的实际情况、问题差距找准找实,要让群众当考官、作裁判,在工作中敞开大门接受群众监督、邀请群众评判,及时向社会公布政绩考核的内容、指标、评价方式等,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把群众意见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硬标尺”。要完善群众反馈机制和监督渠道,从群众“脸色”中看出矛盾最普遍、意见最集中的问题困难,找准群众期望和工作落实的差距所在,对照群众的抱怨之声、不满之辞进行深刻反思,及时在政策制定、落实方式上进行优化调整,以为民造福的切实行动让工作实绩更有厚度、民生保障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