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瑜老师,昨天,孩子的老师在家长群里发了一条新规定,关于孩子犯错要坐红凳子接受惩罚的事情。我个人看到这个红凳子特别不舒服,和另外一位家长沟通后,她也有这种感受。我想跟孩子老师做个沟通,请方瑜老师帮忙看看这个沟通怎么做才合适。”
早会刚开过,就收到了一幼儿园孩子的妈妈发来的求助信息。利用还没上课前的一点时间,赶紧回复。
电话里,询问了孩子妈妈几个问题:
1.如果沟通,想就什么问题进行沟通?
2.和老师沟通,准备说些什么?
3.沟通后想要达到什么效果?或者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电话那端的孩子妈妈,短暂思考之后,也对问题一一作了回应:
1.想就孩子犯错坐红凳子接受惩罚的班级新规跟老师沟通。
2.想跟老师表达自己看到新规后不舒服的感受,以及其他家长的意见反馈。
3.希望老师不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惩罚孩子,改改新规,或者撤销这条规定。
听完孩子妈妈的回应,突然有一种感觉:人,总是不知不觉掉进自己情绪的陷阱里,而后迷失方向。这是不是就是“当局者迷”?
当情绪脑开始工作时,理智脑就按下了暂停键。
其实,作为家长角色,我们最起码得明白我们的站位——我们要做的,是配合老师的工作,而不是否定老师的行为。
首先,班主任老师既然把新规发到了群里,说明已经是经过深思熟虑,或者是经过讨论商定后才做的。作为孩子妈妈,对新规要有更加清晰、理性和多方面的认识和详细的了解。
比如,新规实施的背景,前提,优劣势,以及具体细节等。
其次,新规是班级制定的?还是学校制定的?如果是班级制定的,关于细节地方,如果有更好的建议,可以私下跟老师做个沟通反馈,出发点是让新规更合理更完善;如果新规是学校制定的,那班主任是要按照领导要求执行的。作为家长,向班主任直接提出对新规的不满,要求改或撤,班主任会是什么感受?
第三,如果家长向班主任老师还同时提及其他家长的反馈和感受,人家又会怎么想?用脚后跟想想,都得知道答案是什么。
第四,家长希望老师不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惩罚孩子,改改新规,或者撤销这条规定。
我们在对老师管理班级事务的工作指手画脚,这是很明显的越界行为。家长不配合学校或者班级工作也就罢了,还有拆台的嫌疑。大概没有哪个班主任会喜欢这样的家长。那接下来我们想把咱的孩子置于何种境地?
第五,只说对新规不满,要求改。自己可有更加可行更加科学的建议和措施提出吗?如果没有,还是先不妄加评论为好。
第六,幼儿园阶段,正是给孩子立规矩养习惯的关键期。作为学校教育而言,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犯错,有时候不能一味的包容,包容过度就是纵容,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从久远的古代,就有“陟罚臧否”之说,其实就是赏罚分明。
第七,我们的孩子不可能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无菌环境里。如果父母从小对孩子过度保护,刻意营造让孩子特别舒服的无菌环境,那么某一天,当这个环境被打破,孩子将会受到更大的打击和伤害。那时,我们做父母的,又该怎样面对?
第八,新规刚出炉。还没实施,我们马上就出来一堆的担心,担心孩子害怕,担心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伤害。
与其如此,倒不如把关注点往“培养孩子抗挫能力”方面多倾斜一些。父母从小培养自家孩子强大的内心,让孩子变得坚强有力,才是育儿目标。
第九,用心体察,发现幼儿园的这条新规还是很人文化的。孩子犯错,坐红凳子,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而且,还有老师陪在孩子身边。其实,它只是象征性的惩罚,或者叫提醒。同时还让孩子明白,老师始终是跟她一起的,教孩子从小学会承担责任,不逃避,不推诿。
第十,发现新规的好处,反馈给老师,表达对学校制度的认可,对老师“心中装着孩子”的教育态度的欣赏。如果有更好的建议,同时也可以在此之后委婉的表达一二。那老师听后,会是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孩子家长的高度、格局都是不一般的?那对待咱家孩子,是不是也会格外重视或者关照?
最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