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些朋友对陶渊明的隐士性情提出了怀疑,认为他的归隐是源于职位太低,薪水不够。这种认识是有特点的,但是也是不够深的。
从古至今研究陶渊明的人这么多,而把他归为“隐士之宗”,把他的诗归为“田园诗之祖”,是得到历代文人共同研究认同的。
陶渊明年轻的时候时常当官,又时常辞官。我们来仔细看他的几次辞官经历,分析下他是否真的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祖上是东晋名将陶侃。陶侃出身寒门,靠自身的实力一路打拼,封长沙郡公,实在是屌丝逆袭。但是东汉末年直到唐朝,中国的政治一直是门阀政治,当时最大的门阀是什么?“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家,谢家。陶侃这个平民的崛起让这些大门阀非常不爽,所以在琅琊王氏大将军王敦当政时,直接把陶侃排挤到广州当刺史。后来王敦叛乱,陶侃被启用为征西大将军。但是陶,王两家的宿怨已深,无法消除。
陶渊明官N代出身,又有政治才干,二十九岁出仕江州祭酒。他的顶头上司是谁呢?琅琊王氏中国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这个就是世仇了,加上王凝之这个人非常不堪,他的老婆是闻名天下的才女谢道韫,都只能回娘家长叹:“不意天壤之间,乃有王郎。”陶渊明便一身本事,也只能“不堪吏事”,愤然辞职。
而这个王凝之呢,是信奉“五斗米教”的,后来遇到兵变还请神兵帮忙,直接被杀,倒是谢道韫拼死抵抗,反而赢得叛将孙恩的尊重,得以生存。所以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指这次辞官,而不是所谓的五斗米,一百斗米薪水高低的意思。
后来的几次出仕和辞官,与桓玄和刘裕争权,丧母丁忧有关。等到丁忧完出门,东晋已经改朝换代,成为刘宋。作为东晋名臣之后,推辞出仕成为了一种态度的表达。
东晋政治混乱,朝代更替,是陶渊明不肯出仕的原因之一。
但是,陶渊明本身性格的原因也非常明显,“性本爱丘山”,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少无适俗韵”,他从小就看不上世俗社会的尔虞我诈,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
前期政治环境的动荡,为了守住东晋名臣的家族荣耀,“不能仕”。到了后来,越来越看清官场的黑暗,哪怕是出仕能改善自己的窘迫生活(他五个儿子,多少都有些智障),他都宁可自己坚守几亩荒田,“晨起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把自己当成一个农民,这就是真正的“不肯仕”了。
他是隐士,但是他躲起来了吗?没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不需要装模作样的隐于山林,待机而起,他是真的把自己的心灵放逐了啊。
所以,便给他个乱世宰相,你认为他会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