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我真的是一个拖稿大王。
原本想得很好,不管怎么说,坚持每天写一点东西,即使不长,但终归是给自己一点压力,也好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然而,终归也就只是想想罢了……
我真的不是懒——作为一个已经三十好几的中年男人,放佛一夜之间,突然发现时间真的是不够用——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有所改变,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在正常工作之余再打一份工,在新的领域学习新的知识,此外还想坚持每天写点东西,现在看来,真的有点奢侈……
还好,我从来都不是一个过于执着的人,既然没有办法每天都写东西,那就只能见缝插针了。
现在是7月5日凌晨1点,我先说说今天这个题目。
首先关于眼前的“苟且”,是“不止”,还是“不只”。其实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两个词根本无所谓。但是,对有些人来讲,简直就是灾难——具体什么人,如果他们可以看到这个文章,有可能会心一笑的。
“不止”,副词,表示超出时间、空间、数量的范围,用在单句中;“不只”,常和“还”“也”等构成递进关系复句。简单来分,就是看这个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单句的话,“不止”;复句用“不只”。
举个例子:
昨天逃课的“不止”你们仨。
“不只”你们仨,他们几个昨天也逃课了。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很明显是个复句,此处应该使用“不只”。
同理,我今天要说的这个话题,也应该用“不只”。
不可否认,在当今这个手机都能卖出“情怀”的年代,诗和远方的田野,的确撩拨了不少人内心深处那一根埋藏至深至久的心弦——尤其是经过高晓松和许巍这两个大才子的演绎之后,诗和远方,更是成为不少“文艺青年”追逐的目标和方向。
诚然,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但是,真的有所谓的诗和远方的田野吗?
古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惹怒了奥林匹斯的诸神。于是,诸神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每当到了晚上,巨石又会重新滚回山脚。于是西西弗斯就不得不日复一日地重复这样的永无止境的命运。
我们,有多少人就如西西弗斯一样,看似漫长的一辈子,其实只是在机械性地重复着前一天的生活……
这就是生活眼前的苟且。
然而,很多人,早已习惯了这样重复麻木的苟且生活——习惯,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认为这一切的苟且,都是理所当然。
苟且的生活会磨灭人的斗志,使人不思进取,更能消灭人的生气,让其灵魂灭亡。在这样的重复的苟且之中,希望、挫折,快乐、悲伤,成功,失败……无论何种情绪,都不能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斗志——生活已然如此,只要可以苟且地活着,其他的一切苦难折磨,都可以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有人说,生活的苦难可以成就人。然而,真正让我们成长起来的并不是苦难本身,而是我们面对苦难的心态和反思。
一个认识的人,二十六七岁的年纪,本是正该努力工作,丰富自己阅历和能力的时候,却选择了浑浑噩噩混日子。领导、同事偶尔善意的提醒,甚至严厉的批评,也总是嘻嘻哈哈一笑了之。久而久之,这个人的也就被贴上了不思进取的标签。
在我们身边,并不乏这样的例子,只是因为习惯了苟且,于是不管什么样的挫败、打击,甚至屈辱,对他们来说,都是无关紧要,不痛不痒的事情。这样的人虽然活着,其实早就已经是一具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罗曼·罗兰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这句话,曾经震撼了我的心灵,也让我对生活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反思:我也曾经习惯于清闲的生活,习惯于那种一成不变的稳定的生活状态,甚至,习惯于懒惰和放纵……
当把这种苟且当做生活本身的时候,生命,也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循环中,白白消耗了……
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我才决定为我未来的人生做点什么,无论是闯进新的领域中学习新知识,还是强迫自己每天写点东西(现在看来这个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我坚信,只要想去改变,想去做更好的自己,这一切,都有意义。
或许,“诗和远方的田野”,依然对不少人有着很大的诱惑,但是,我想说的是,即使你逃离了眼前的苟且,如果依然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话,等待你的,也必将是日复一日永恒的苟且……
这真是一件细思恐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