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听音乐不爱表达敏感的人,除非特定日子听过的音乐,一般都是我的消遣,鲜少被一首歌扰乱心绪情况。但是《成都》流行后,每每听到,我总有种想掉眼泪的冲动。
后来我明白了,大概是因为沈熹微。
最开始关注熹微时,并不知道她生病。因为她那时候的微博,文字风格已经是我喜欢的类型:关注细小事物,精准干净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从不纠结于自己的情绪中,成熟,阔达,聪敏。所以在知道她是带病书写时,我的情绪是相当复杂的,有惊讶,有欣赏,还有心疼。
熹微是个白描高手,她在写景物时总能有独特的感受,而在写自己病情时更是处处见疼和痛,透过文字你能感同身受甚至跟着心惊胆跳,但她本人就像写他人故事一样,从容,淡定,有残忍,却字字坚韧有力,时时倔强且温柔。我曾说:她是我见过最有生命力的人。
去年年中时她出过一本书,名叫《不曾爱过,怎会懂得》。一看就不是她的风格。她解释过是编辑的意思,病居在家的她妥协了。后来我才知道妥协是因为长年看病耗费父母积蓄,她心疼父母,开始努力写字挣钱以补贴医疗费。于是反过来想,这个书名真的很贴切她。从她的淡然描写病情来看,她随时处于与生命赛跑的跋涉中,如果她没有足够爱这个世界,怎么能够如此超然看待和懂得人世。
这本书写15个青春爱情短篇小说。她用擅长的白描说法,剔透的心理体察,以及巧妙的构思将15个故事一一展开。这是15个干净的爱情故事,却和市面上的青春爱情故事都不同。有对爱情必须干净的情怀,尝试去探索人性,也愿意附身都去看所有的惆怅和疼痛。熹微是饱含怜悯和慈悲去写故事,去感受故事里人物的美丽与哀愁。
是的,熹微始终是敏感悲悯,因为她爱过这世界,所以才更懂得被世界薄待的感受。
她的《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是一本生活随笔,她写晨曦中的早起,窗外的光,养过的花,忆起外婆的糍粑,写的冲淡,却又一点点的填满我们内心里每个缝隙。正如书的封面上写的"为粗糙的生活填上丢失的全部细节",如此细小,却是我们日常的所有,熹微用她的文字给我一一拾回。
慢慢地看这本书,可以试着一天一篇,沉下心体会宁静自省,整理自己,修复自己,在与生命中每一天的温柔相处中,消解掉那些累积的绝望和惆怅,长出柔软的心与坚硬的骨头。
文字中始终看不出她的哀愁,这是一种忍耐过后的自我绽放,你看的她的病也体会到她的痛,但是你读出来的感受永远是巨大的平静,和安静的抗争。是的,熹微在她最后一遍文章里她是热烈的渴望着生命的繁盛,她说:我就要看看生命要带我走向何处。
这篇文章的4天后就传出熹微永远的离开。我有相当长一段期间里总感觉不可相信,虽然我知道事实。以至于后来每次听到那时听过的《成都》都觉得情绪低落。
2016太懒,一直都想给熹微写读后感,虽然她并不认识我,但是,我总想对这样一个有生命力,在生命重压下还保持优雅和倔强的作者表达读者的喜爱,让她有点熹微的喜悦。
恨晨光之熹微,疼熹微一世苦痛,赏熹微之体面平静。最后的日子,她曾写到:
想静静地活着,
像一根森林里无人问津的木头,
像刮在墙上的腻子灰,
像书店角落里永远不被翻阅的那本书。
像终年不化的雪山,
像从未被抵达的湖。
于是在这样的一年里,我终于表达了我作为一个读者的喜爱。愿在消失的日子里,在你的世界里,已经抵达你的湖。
今天是熹微离去一周年,记。
【无戒365挑战营第5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