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实践毫无疑问是非常成功的,尽管改革还在路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中国经济的实践却为世界提供了经济学的新知和新的思路。
事实证明,机械地照搬西方理论,推动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并未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数众多的经济体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从一个城镇化率只有18%的初始状态,开始腾飞。可以说,如果没有市场经济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力量,就没有中国经济的成功。
那么,中国取得的成功,能否作为其他国家借鉴的经验呢?还是只适用于自身?
有不少学者,长期对此进行研究。
《大国经济学》就是一本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作者是各大高校经济学院的教授,他们长期致力于经济方面的研究。这本书,还是一本经济学通识,对于经济学领域和非专业研究人员都有一定启发意义。
《大国经济学》从面向长期、全局和多维的发展目标入手,重点讨论了中国经济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计划走向市场,以及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解释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功,提出了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逐渐打开了国门,经济增长速度也开始加快,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不同体制和文化带来的矛盾。
因此,这本书的第一章就从全球化和开放的角度,重点论述了中国发展战略的变化,以及对于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深刻影响。
随后的两章,便是重点论述政府、政策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从财政制度方面阐述和探讨了央地财政关系的协调与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从单一的公有制,演变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因此,第四章从所有制结构的角度入手,阐述了国有企业如何进行体制的调整。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大国,是一个转型和发展中的大国。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障碍和不那么协调的问题,也会涉及到中国的金融市场与改革、资源配置等问题。
在这本书的最后几章,不仅总结了中国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道路是怎样的,还着重讨论了中国金融市场为经济发展发挥的推动作用。
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同时,是长期、全局、多维的,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共同富裕。
但是,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收入差距巨大的挑战,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也是这本书重点讨论的问题。
《大国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实也是在讲中国的经济发展故事,帮助全世界理解中国。
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经济也存在问题与挑战,我们对此要时刻保持客观清晰的认识。无论是传统体制和观念导致的问题,还是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都需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但是,我国这样的超大型经济体,在如此短时间内取得奇迹般的巨大成就,其中的经验和规律无疑具有世界和历史意义。
每一个国家在追求人民的福祉时,其走过的道路必然会带有各国自身历史和文化的特色,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国的许多经济学研究者,在总结中国经验、推动经济发展理论进步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贡献。
在面向未来时,世界各国只有在承认普遍性、尊重差异性的前提下,才能在文明互鉴的道路上携手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