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是因为快乐才微笑,而是因为微笑才快乐;不是因为自信才昂首挺胸,而是因为昂首挺胸才自信.....
具身认知观的理论,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认知观。
为了更好的了解具身认知观,认识什么是具身认知,我开启了查阅学习模式。
具身认知观(Embodied Cognition ) ,是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在传统认知心理学中,认知和身体像是分开的,而具身认知观则认为心智锁在身体之中,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不存在。
具身认知观是一个比较新的理论,它改变了心理学对身体的忽视。这一理论主要是研究人工智能的学者们发展起来的,一开始的人工智能研究,部分也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开始的,它的假设是离身的心智表现在人脑上,就是人的智能,表现在电脑上,就是人工智能。认知虽然表现在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上,但却不依赖于身体,功能是独立的。但逐渐地,人工智能的研究离开了这个假设,认为心智离不开身体,心智过程就是身体过程的隐喻,或者说,一种投影。
按照比较学术、比较科学的解释,具身认知观是这样的。具身认知,是指人的心理状态会被人的生理体验塑造,二者之间有强烈的联系。
具身认知观,和笛卡尔开始的身心二元论、身心分离论是相对立的。从笛卡尔开始的西方科学传统,是将意识和身体分开,并且把意识当做主体,而把身体当做一个纯物质机器来对待,并且会假设思维或认知是独立于身体之外的,是纯粹意识层面的存在。
传统的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剥离于身体的,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是一种纯数字化的逻辑程序。
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吉布森(James J. Gibson)在1979年提出了知觉生态学理论,这个方向不断发展变化,后来形成具身认知观。它可以简单的解释为:我们之所以有如此的认知,是因为我们拥有如此的身体和头脑;而我们之所以拥有如此的身体和头脑,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的世界之中。
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的身体,和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不可分割,互相影响的。
按照具身认知观,可以有这样的认识:一个人的思维过程、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是互为镜像的,而人的身体,特别是外表,是很容易看到的一个镜像,所以通过观察它可以引出很多思考。
为了更好的理解具身认知观,心理学家做过一个,铁索吊桥实验。
这个实验请受试者想象在这两种情景下碰见了一个女孩。
第一种邂逅情景是你在一个离水面很近,非常宽敞牢固的桥上面碰到了一个女孩。
第二种邂逅情景是你在一个离水面一百米高,不停地晃来晃去,看上去十分危险的铁索吊桥上,碰见了同样一个女孩。
这两种情景,你认为哪一种情景会让你觉得这个女孩更漂亮,更让人动心?
从逻辑上讲,这是同一个女孩,因此无论在什么地点,在什么情景下碰到,都会认为她是同样地吸引人。
但是,你会认为在一个离水面一百米高的铁索桥上面,在这个危险的地方,碰见这个女孩更吸引人,更让人动心。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当你站在一个离水面一百米高的、摇摇晃晃的铁索桥上面时,你会紧张,你会出汗,你的心跳会加速,你的肾上腺素会大量地分泌。
而当你看见这个女孩的时候,你并不认为你此时出现的心跳加速、出汗、肾上腺素分泌是因为你害怕了这个桥。你会把这些生理反应错误地归结到,是这个女孩让你的心跳加速、让你呼吸急促、让你手心出汗。
甚至当你走过这个桥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你发现你的心跳依然很快,汗腺还在不停地分泌。你会想,这个女孩真的很吸引我。
其实,这个女孩是否吸引你,你并不知道得那么准确。而你现在的身体状况,会影响你的判断。
这个实验,充分验证了人的行为,头脑,心智,环境是一体的。
学习了以上关于具身认知的有关知识,我想到了一个词,形神一体。
身体与头脑是相互影响,融为一体的。如果说到应用,就是我们可以用行动影响、带动甚至改变思维。就像中国功夫中,讲究气和势,气要和,姿势要到位,日本的剑道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大喊,而且是声嘶力竭的喊,这都是利用身体的变化来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的例证。
知识理论的学习,如果不用来实践,就是死的知识,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具身认知观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
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锻炼、唱歌、写作、大吃一顿等等,能尽快让自己快乐起来;考试焦虑的当天,穿适宜的衣服、吃可口的实物、选熟悉的交通工具,提前到达考场,适应光线、环境、温度等等,就能适当缓解焦虑;有时候,不愿干家务,更换新的劳动工具,比如漂亮的刷子、有香味的洗涤剂等等,家务劳动就会变得有趣起来;经常更换手机壳、文具、包包,都可以增加生活的乐趣,让枯燥的生活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当我们怯懦没有自信的时候,要提醒自己挺直腰杆,做出神采飞扬的样子,就会增强信心。
所以,我们要善加利用身体的动作,来影响和带动自己的大脑和情绪,每天积极,阳光,正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