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节课里,刘主编和我们说了“念头写作”,就是把自己想到的东西写下来。
但“念头”这东西并不总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需要我们多去观察和思考,把看到的东西变为已用,变成自己的念头。
说到底念头写作就类似于即兴写作,顺着念头写文章会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注意的。一是跟着感学走,有可能会写跑题,二是顺着念头写,就容易忽略严谨性。
所以呢,刘主编的这堂课真是一场及时雨,就是怕我们写偏了,赶紧过来拉一把,告诉我们如何才能保证自己写的东西不犯错。
首先来看一下,我们在写作时都会犯什么错呢?
刘主编总结出来两类,第一类是一些小错误,如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或是语句不通顺等,这些都是小问题。只要我们花时间去学一点语言基础知识就能补救。投稿的时候,如果出现这些小问题,编辑可以修改一下或是退回来稍做修改就还能用。
另一类错误,就是大错误了,如跑题、满篇都是空话套话或是文章结构混乱等,这些都是“伤筋动骨”的大问题。有这些致命问题的稿子投出去,都会直接被编辑判死刑的。
所以想想,为什么自己的稿子投出去就犹如石沉大海,也许就是这么回事吧。
那是否有方法可以学习,让我们不再写犯错的文章呢?有的。下面刘主编就针对于拆书稿写作中的四类大问题,给出了对应的方法。让我们按照这四步去做,就可以写出不犯错的文章。
第一个问题是写作的视角问题,也就是写作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如有些人写拆书稿的时候,上来就是“我今天读了一本书叫什么,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完之后,我就想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
就如刘主编说的,如果你是白岩松或是其他影响力很大的名人,那就可以这么说。要不然,别人凭什么要听你介绍的书呢?
对于这个问题,刘主编给出了对应的方法就是“见我就除”。一般一篇拆书稿里只有最开始可能出现在一两次“我”字,就如“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叫什么”或是“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三个要点”。除此之外,都不要再出现“我”字。
记得了吗?“见我就除”,写拆书稿就要“忘我”。
第二问题是写作的态度问题,也就是写拆书稿可以加上你的理解,但不要有自己的评判。如有些人会忍不住对这本书表达赞美之情,就会写“这本书实在是太实用了”“这本书里的故事写得实在是太感人了”之类的,或是还会对书中的一些观点提出评价。
这样写是不符合拆书稿写作要求的,我们写拆书稿就是要保证客观和中立。要记得拆书稿是一本书的代言人,而不是评论家。拆书稿是有别于读后感和书评的。
所以,我们写拆书稿就是老老实实还原书上的内容,不要胡乱评论。
第三个问题就是语言的温度。刘主编说,拆书稿要讲到别人的心里去,一定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就是我们写出来的内容不仅有“干货”还需要一些“汤水”。想一下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干巴巴的,也难以下咽呀。
同样的,我们写东西的语言不要太冷硬,而需要一些温度。
就如《心静的力量》这本书的第一个重点是:磨难并不可怕。那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为什么磨难并不可怕”和“磨难是财富而非绊脚石”这两种写法,明显的后面这种写法会更有温度,更有吸引力。
所以,刘主编告诉我们说,在写拆书稿的时候,要少用空洞的大标题,多用一些金句或是概括性的句子。
第四个问题就是文字的感染力。我们不要把拆书稿写成议论方,也就是不要只写观点、论据、结论这样文字。
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出一些能说明观点的故事来写。从故事引入观点,用故事来说明问题,以故事来得出结论,启发。
相对于通篇的理论和方法,读者更愿意读有启发性的故事,且通过故事来说明问题,也更加有感染力。
所以,不要忘记了,写好拆书稿的重要技巧之一就是“故事思维”。
以上说了这么多,最后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注意这四个问题,我们不写犯错的拆书稿。一是少用“我”,二是真实还原,三是要有温度,四是有要感染力。
四步走,不写犯错的拆书稿,你都学会了吗?一边学,一边用,做到学以致用,才是学习最好的打开方式。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