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沉默成本不是成本》这一节。
开头就问了三个问题:
1、电影院里面要播一部烂片,有多少人会在电影播到10分钟20分钟的时候,就当机立断地站起来离开呢?
2、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学他的专业一年半两年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专业是不是适合他了,但是能够当机立断转专业的人又有多少呢?
3、大多数人谈恋爱,半年之后就过了恋爱的盲目期。这时候他们已经能够理性判断,这段感情是不是真的适合他们,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果断地提出分手呢?
第一个问题我也遇到过,几年前看了一部超烂的电影,全靠特效,内容一点也没看明白,但是我仍然把它看完了,结果就只剩吐槽,浪费了一晚上。
之所以没走,是因为花了钱,但是学了这节课,我知道了花出去的钱已经没法再拿回来,没法把这份钱去做其他选择了,买电影票的钱已经沉默了。
有选择就有成本,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沉默的成本无法再去选择了。所以,沉默成本不是成本。
第二个换专业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已经花了一两年时间去学习,再换专业那之前学的不就白费了吗?
但其实那一两年的时间成本已经花出去了,那一两年时间无法倒流,已经无法再去做其他选择了,它沉默了。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第三个谈恋爱的问题,确实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觉得不合适,却不会及时分手,总是拖着。也许觉得事情会有转机吧,期待着对方的变化。
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这么多年都过来了,分手了多可惜,付出了这么多年的情感、精力和时间。但付出的时间精力已经沉默了,已经没法再做出选择了。
所以,纠结于曾花费的时间、金钱、精力没有多大意义,事情已经发生了,成本已经沉默了。过分纠结反而让自己过得不好。
我们应该着眼于未来,把我每一个当下。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对于自己不能改变的那也没有办法。
借用加缪的一句名言,“对未来的最大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