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淇淇上了幼儿园,在生活中,我们家经常轮番上演着大人催、孩子拖的各种“战争”,我们不断的催促孩子:“赶紧去洗澡”、“赶紧去睡觉”......特别特别是早上。尤其是家里添了新成员,要照顾弟弟并培养他良好的作息习惯。家里常出现一言不合,情绪失控,就会发生“狮子吼,降龙十八掌”的武侠片桥段。
但往往静下心来回顾一天的日常,真心觉得倍感疲惫。我督促孩子做事情的目的,难道真的就是为了“快”吗?这是否与我想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初衷有勃。亲子相处的过程往往更多的是“大呼小叫,鸡飞狗跳”。
二孩家庭,我深知良好的状态就是养好老大,让老大带老二,老二模仿老大。那么父母就相对会轻松些。还好我的未雨绸缪的观念在此时发挥了作用,通过阅读学习小年龄段孩子的时间管理。其中【日常惯例表】这样的工作就比较适合4岁左右的孩子。
孩子越能自我照料,就越觉得自己能干,越能受到鼓励。
能避免晚上就寝争斗以及早上起床争斗的好办法之一,其中就是让孩子参与制作日常惯例表,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惯例表行事,而不是由成人去告诉他们该做什么。
日常惯例表制作的几个要点:
一、跟孩子一起建立日常惯例表。
和孩子一起建立日常惯例表,而不是我们为孩子去做惯例表,要让孩子有更多的主动权,因为他有了主动权之后,才会有执行的欲望。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才会更加主动和自主。
二、头脑风暴需要做的事。
在制作日常惯例表的时候,和孩子把所有的意见都记录下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有发言权的,是被尊重的。当我们在头脑风暴后,我们再去回顾一下,看看哪些是合理的,然后进行筛选。
三、拍下孩子做事时的照片或绘画。
可以拍下孩子做事情的照片(比如刷牙、玩玩具等),或者在惯例表中将需要做的事项一栏中画一些有趣的画。这样做的原因不仅增加趣味性。还是因为孩子还小,不认识字,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提醒孩子该做什么,另一个方面,这些有趣的元素会成为亲子关系最好的润滑剂。
四、让日常惯例表做主。
把这样的表贴在孩子能看得到的地方。让日常惯例表说了算。你不需要再告诉孩子该做什么,可以这样问她:“按你的惯例表,下面该做什么?”通常,孩子会自己告诉你接下来做什么。
五、不要加入奖励,因为奖励会带走能力感。
不建议加入奖励,在执行日常惯例表的过程中,当用奖励的方式去对待孩子时,会减少孩子内心的成就感。因为他会更多的依赖于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内在自发的去做事情。
可以采用一些鼓励的话语,(但注意与表扬的差异)
1、表扬:我喜欢你所做的。(孩子按你发出的指令做事,不会学会主动思考)
鼓励:你自己就找了问题解决的办法。(独立思考)
2、表扬:我喜欢你所做的(孩子按你发出的指令做事,不会学会主动思考)
鼓励:我相信你能做到(无需给孩子做决定。孩子在鼓励的力量下,自然可以找到办法。)
这样,淇的1.0版日常惯例表就形成啦。
晨间:穿衣、刷牙、洗脸、扎头发、穿鞋,背书包出门
夜间:拖鞋并放鞋架、放书包、换衣服(回家换艾莎裙子)、吃饭、送碗、玩耍、刷牙、洗澡、收玩具、看手机、看书、睡觉。【其中淇还罗列了吃饭洗手,睡前上厕所等事项已删除】
日常惯例表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季节的变化(天气冷了就会更换洗澡的)。根据孩子的成长的变化去做一些调整(每天收垃圾、给弟弟讲绘本)。
日常的一些挑战就交给日常惯例表,当孩子拖拉的时候,我们可以去问问孩子:“你的日常惯例表的下一项是什么?”而不是告诉孩子:“你该去刷牙了”,你该干嘛干嘛了。由此带来的一项额外好处是你可以不必再唠叨。并且晚上和早晨会比之前更平和些。
游戏和绘本引导:
游戏力:时间游戏,例如:倒计时。
绘本推荐:
《再见了,拖拉》
《托马斯和朋友时间管理互动读本》
歌德曾说:
孩子应该从父母那里得到两样东西:
根和翅膀。
希望我能带着这句话用一生去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