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岁娃娃看到老”。在男性典型特征发展上,有两个关键时期,幼儿期(3-6岁)和青春期(13-17岁)。儿童的性别认同出现在幼儿期,时间在1岁半到2岁之间,直到4岁的时候才能形成稳定的性别认知,那时候TA会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从小,儿童就在不断地学习和模仿,而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就是自己身边的人。对男孩来讲,父亲的影响至关重要。男孩会把父亲当作本性别(全体男人 ) 的典型代表,从他那里学习男性该有的气质、言语、举止。但如果长期跟女性待在一起的男孩,在行为举止和心理上就会有很多女孩特点。
有调查显示,男孩性身份障碍者大多数在5岁前失去父亲(包括父母离异、父亲长期在外等原因),因长期与母亲生活并多与女孩玩耍。
这里我们还要引出一个心理学概念——第三性征,这是除了生理器官差别之外的心理、行为、习惯、志趣、气质等方面的特征。这也是男女区别的较明显特征。
例如男人相较女人而言更火爆、易怒、好斗、好动、积极、自信、大胆;女人相较男人而言更平和、温柔、细心、耐心、谨慎、敏感、多愁善感。
然而在我们传统教育中,一致要求孩子“要听话”“做个乖孩子”!这个标准从第三性征的角度来看,应该属于典型的女性气质。在这样的教育行为准则下,男孩自然是偏向温顺的、敏感的。
孩子长大后,在“娘炮”之风盛行之下,大家都是以女性化为美,他自然也觉得那样才好,才是时尚,才能被别人接受。
年轻一代也是未来的一代,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娘炮”氛围影响下,这种畸形审美,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观,在未来可能会成为正统审美标准。
刘慈欣《三体》中就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公元2268年,满大街都是“美女”,看不到一个男人,他们打扮精致长发披肩。其实那其中有一半是男人,只不过从外表很难分辨出来了。
如果真到那样的地步,难以想象。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安能辨我是雄雌?
如果都如这般柔弱,那当国家面临危险时,谁来扛起钢枪冲锋陷阵?
“娘炮”的危害之大,不仅是对个人言行的改变,还是对民族血性的消磨。
如今,国家重拳出手,杜绝“娘炮”畸形审美,是对男性本色的回归,是对民族血性的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