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以教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最大变化是什么呢?其中不变的又是什么呢?在以学为中心火热被研究的今天,怎么样的表现才算是以学为中心呢?
完全学生讲。班上各种表现都比较好的学生讲,讲完后,虽然有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引子:你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但大多数是没了下文。甚至是小老师在讲的时候,当产生明显错误了,下面已经有了小声质疑的大背景下,在“你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之后,教室里那一刻静的出奇。这样的现象,老师站在教室的作用如何体现?讲课的虽然是小老师,但小老师。似乎成了老师的影子人,代老师传授。
那老师和小老师在课堂中应如何做,才能体现真正的以“学”为中心呢?先看不变。不变的是什么呢?
不变的是:老师的课前准备——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确定、设计形成、评价效果的策略与措施。
最大的变量是什么呢?学生。
原来的学生进到课堂几乎都是以一张白纸的状态,起点相同;现在的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广泛,进去课堂中时,有学生是一张白纸,有学生是知其然,有学生已经知其所以然,这是老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也是机遇。而这种情况其实是非常类似于成人学习环境的。思考成人学习的环境与动力,因为需要而学习,因为学习而深入学习,因为学然后知知不足,用然后知困。这就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为什么一直都是讲练结合,为什么强调真实情境的重要原因。
如何面对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需要在起点、转折点上花功夫,有技术、有艺术的做调控,让老师的指导、引导作用,小老师的示范、点拨、抛砖引玉作用,听众的多感官调动,让交流不仅交流,还要碰撞,才能看见思维碰撞形成的漂亮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