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朋友喝下午茶,在一家像书店一样的咖啡馆。
外面下着暴雨,时不时电闪雷鸣,咖啡馆几乎没有空闲座位。右手边的一对男女在聊“随意”到底是不是一种态度,左手边的一对夫妻在聊什么时间去接女儿。
倾盆暴雨,打断了我们的专注心,一直偏头看门外,看地上被溅起的一连片高高的水花。
我说我小时候好喜欢雷声,轰隆隆的,像天上的什么人发出的带着情绪的倾诉声。现在,我好怕雷声,如果一个人在家睡,我需要蒙上被子捂住耳朵,手机电脑全部关掉。我小时候喜欢突然冲进雨里,淋个透。
朋友说,她小时候跟爷爷奶奶一起住,有一次下大雨,她突然冲进大雨里跑了一圈,全身湿透再洗个澡,爷爷奶奶说她是不是疯了。
我们都有一样的儿时经历,我们说着“长大了,没有小时候那种冲动了”、“长大了喜欢的东西跟小时候喜欢的东西,有很多是完全相反的”。
长大了变的有好多好多的顾虑。
后来我跟朋友转移到二楼,一面墙的书,隔壁桌一个戴眼镜的姑娘,一直在认真的看书,很厚很厚的一本,她已经看完了一半。
我们俩都投去佩服的目光,她可以在大家都在聊天的环境里,心无一物的认真的做自己的事情。
我们聊起了看书这件事。一件看起来简单却实则很难的事。
她说她小时候爸妈把她送到图书馆,她可以呆在里面看一天书,爸妈事情忙完了再来接她。我说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站在新华书店里看完了好多书,没地方坐,也没有钱买,就是一天一天的站在书架旁边看,脚麻了蹲一会,蹲累了站一会。
我们聊着以前看书是那么的专注,而现在一本书要断断续续看几个星期,甚至一两个月。浮躁,没办法完全专注,也不能心平气静。看一个小时歇两个小时,小时候看书的那种劲头已经完全不在了。
我们聊了东野圭吾、阿加莎、红楼梦、三国演义……聊自己最近看过的喜欢的书,但我们都不意外没有办法一天看完一本这件事,看书这件事变的越来越没底气,越来越不能拿出来说。
我们又聊到了朋友,我们的朋友圈子除了相熟的同事就是同学,我们过的越来越单一,越来越没有意义。
我说,我们都在抱怨自己的生活多么的糟糕,可是我们又没办法付诸行动去做一些改变。就像我两年前就跟朋友说一起学游泳,两年后她学了滑板,我一无所获。
朋友和我,都聊的很“丧”,我们热爱生活,也享受生活的种种细节,却无时无刻不被单一乏味的日子击倒。我们都想冲出去,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去认识一些不一样的人,但是脚不知道往哪边迈,也没有仔细勘察过哪条路能迈哪条路可以试着去迈。
朋友最近有一个可以去新疆的机会,她正在犹豫要不要去。离开一座城市,最初是很难的。我说如果是我有这个机会,我一定会去。
在一座城市待久了难免厌倦,何况生活总是一成不变,上班下班,和同事强颜欢笑,周末睡懒觉、看电影、看书喝咖啡,总是这样,总是这样。我们都知道,这样下去,不会有任何改变。可是如果换一个城市换一个环境呢,我们不会说一定会有改变,可是一定会发生新的事情,一定会认识新的人。
她穿裙子,我穿裤子,她穿帆布鞋,我穿运动鞋,几乎我们的每次见面都是这样,说起来也很奇妙。
我们聊着现在我们所做的到底是不是我们值得去做的,如果大学选了另外一所,专业选了另外一个,现在又是怎样呢。我们后悔着没有珍惜那段时间最靠得住的日子,我们可以去学任何想学的,可以去尝试任何想尝试的。
直到很晚,直到咖啡馆的人慢慢变少,一个个起身离开,留下各种各样的空杯子。旁边桌子的姑娘依然在看书。后来进来一位35岁模样的男人,靠在椅子上,也开始认真的看起了书。
我跟朋友说,好像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想法观念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前我觉得每到周末假期,就去找一个安静的咖啡馆,看一天的书也挺好的,现在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不好,太保守了。
我们俩在目前的阶段竟然各自都产生了很一致的观点,那就是我们都想多认识一点人,多交几个新的朋友,多聊一些不同的话题。
可是我们都是很被动的人。我们都不擅长去主动结识看起来不太会跟我们产生什么关系的人。由于我们的被动,可能会丢掉一些朋友。
时至今日,我仍然对一件事觉得遗憾。大学期间参加的小社团,各色各样的人,但都单纯善良的要命,我仍然记得晚上聚完之后学校关门我回不去,有位姑娘大方的毫无防备的把我带到她的家,睡觉前告诉我明天多晚起都没关系,走的时候把门锁上就好了。
后来那一群朋友由于某种原因解散了,我甚至连任何一个人的名字都完全记不起来,多单纯的一段友谊,被一些莫名的原因阻拦。
可能是当时的我们还没学会珍惜,也可能是现在的人总是目的明显,所以格外遗憾那段白的发光的日子和关系。
后来我们大概还聊了电影,聊了工作,雨渐停。我们吃了火锅,吃到暴雨又至。在深夜12点,各自回家想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