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九将军传奇4︱沧海桑田醒家桥
作者 剑夫子
醒家桥,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历史悠久,历尽沧桑,是时代变迁的见证人,甚至也是家乡建设的参与者。
上世纪的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东洋渡曾建有炼铁厂(名叫杨溪铁厂)。当年的场景曾颇为红火:只见烟囱耸立,炉火熊熊;一条简易公路,直通铁厂,小桥顿变公路桥,一时间人来车往,热闹非凡——小桥是大炼钢铁的见证者。
60年代初期,苗江(苗市至江垭)公路修通,这是后河的第一条公路,来往车辆必走澧水,而澧水大桥哩,还在远方的梦中徘徊;东洋渡(轮渡)成了运输枢纽,古老的醒家桥,更是必经之地,承载着现代汽车的碾压——小桥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时代列车飞驰,进入新世纪。澧水大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庞然大物的轮渡,也不知驶向何方?醒家桥“门前冷落鞍马稀”,与芭茅溪大桥一道列入“危桥”,人为拆除,原址重建,自然是新面孔,千桥一面的钢筋水泥桥。
悠久的文化历史,竟然如此脆弱,被现代的钢铁水泥打得浑身碎骨,荡然无存,只剩下潺潺的流水,好像是怀古的呻吟……
习近平主席说过,“要留住绿水青山,让人们记住乡愁。”保护与发展,这是一对矛盾,也是新时代的重大命题,有关人士千万要慎思呀!
关于醒家桥儿的名字,至今也是一个谜。这种命名格式本也平常,“姓氏+家+桥”——就像杨柳铺乡的“莫家桥儿”一样,中间这个“家”字,在慈利方言中念作“ga”,有“家(ga)公”/“家(ga)花没有野花香”等词句可证,据说是中古语音的留传。至于末尾的那个“儿”字,则也是慈利话中的“儿化”,念起来有一种亲切的味道。
问题在于,为什么叫“醒家桥儿”?小时候只听到长辈们念叨,也没有细问究竟,仔细一想,还真是一个问题。难道真有“姓醒”的吗?在百度上搜查一番,原来还真是有,不过百家姓里面没有,要到千家姓里面才能查到,人数很少,是真正的少数民族。
听敦宏师兄说,仙人溪两岸没有姓“醒”的,只有很多姓孟的,有一任书记就姓孟。按说这座桥就应该姓孟,在百度地图上搜检一番,显示的也是“孟家桥”,姓孟就姓孟呗,为什么要改姓叫“醒”呢?还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我们大湘西,有这样一种古老的习俗。因为这样那样或者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有一些姓氏不宜直呼,往往换一种说法。比如姓龙的就改叫懒,或许是因为避讳而自贬身份?——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似乎又成了皇帝的专称,皇帝的很多东西都用“龙字”冠名,如龙椅/龙袍/真龙天子/龙颜大悦等;还有姓猴的(不是“侯”),不叫“猴”而改叫“爪”(zhua),似乎也能找到一点原因。只是这“孟”和“醒”,风马牛不相及,如果是梦想的“梦”,似乎还可以联系起来……
嗨,姓孟就姓孟呗,为何又要改叫“醒”呢?且这名字还叫得很响,在民间不胫而走,时代流传。这真是一个谜——我百思不得其解。
据美友张友佳说,岩泊渡孙君厚老师的故乡有姓醒的,他二岳母的母亲也是那里的人,岩泊渡火车站附近也有。
又据敦宏师兄考证,是缘于“孟”与“梦”谐音。据土家方言传承,若大清早起床就“孟”来“梦”去的呼唤,则一整天都会不吉利,多遭晦气。为求平安起见,当地当时百姓,就把“孟”叫作“醒”,因只有梦醒后办事大脑就不会糊涂。这就是为何要把“孟家桥”叫作“醒嘎桥儿”的原因。
醒家(ga)桥儿,到底姓么得?这其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本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而受到重点保护的遗址,就这样被拆除了,未免有些可惜。更何况,原可以有替代方案的——新的澧水大桥飞架,这里已非交通要道,只要稍加维修就OK啦。
更重要的是,无论时代怎样更替,桥梁怎样变迁,唯一不变的是:历史永远传承,精神脐带不断——桥下诞生过一位将军,其传奇经历,励志故事,爱国精神,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永远滋养着溇澧两岸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