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时候,换个角度看世界;压抑的时候,换个环境深呼吸;困惑的时候,换个位置去思考;犹豫的时候,换个思路去选择;郁闷的时候,换个环境找快乐;烦恼的时候,换个思维去排解;自卑的时候,换个想法去对待...…”
这段话是我某一天在网上看到的,当时我正处于心情苦闷的时候,看到这段话,内心有些小小的触动。其实我平时并不喜欢看鸡汤文,而这段话明显带有很浓的鸡汤味,我还是注意到了,并且随手抄了下来。
直到这三周的时间,我读了三本关于思维能力的书《思维改变生活》、《思考,快与慢》、《思辨与立场》,我才发现,原来上面那一段话,讲的就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
《思维改变生活》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Sarah EdeIman博士的著作。这是一本讲述积极而实用的认知行为疗法的书籍。书的封面下方,有一句话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心可将地狱变天堂,天堂变地狱”。正是这句话,引起了我要把这本书尽快读完的兴趣。
本书中讲述的认知行为治疗法,是由美国临床心理专家阿尔伯特.阿利斯和精神病学家阿朗.贝克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的。
认知行为治疗法,是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主要针对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通过改变患者对自己、对他人、对事、对物的看法和态度,来改变不合理的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治疗法的依据,是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并不是来自事情本身。
比如,我们班上的小芯,原来是一个活泼开朗、成绩优秀的女孩。自从父母离异之后,她就变得性格偏执,整日以为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父母只爱弟弟妹妹,她是多余的;她还认为班上的同学都看她不顺眼,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小芯的认知行为,就是一种不合理的心理认知。
为了改变小芯的偏执心理认知,缓解她与父母的矛盾、与同学的矛盾,把心思转到学习上来,我尝试了书中提到的方法,如识别错误想法、辩驳消极认知、对付焦虑、恢复快乐、有效沟通等等。通过与她多次谈心,让她用笔把自己特别怨恨的妈妈的优点,每天写下一条,慢慢回忆妈妈这么多年来对她倾注的母爱……
如今,小芯的状态时好时差,还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她恢复以前活泼开朗的性格。
《思维改变生活》中的许多知识,不但有助于我的工作,更有助于调整我自己以往不合理的心理认知,比如容易焦虑、容易抑郁等等。这的确是一本自助性很强的心理学著作,值得一读。
《思考,快与慢》和《思辨与立场》这两本书,都是超级烧脑的书籍,字数都有三十几万,书厚字体小,讲的内容还特别深奥。对我这个只读了十一年书的中专生来说,读懂的难度可想而知。
幸好,在阅读这两本书之前,我已经读过莫提默.艾德勒的《如何闶读一本书》,还有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术》,这两本教我怎么阅读的书,对我阅读这两本难度比较大的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著作。他为我们介绍了大脑快与慢的两种做决定的方式,即快思考与慢思考。他认为: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为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乐的错觉作出错误的选择。
而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因此,这本书,可以让我们认清自己对待人或事情时,我们是如何反应的,以及反应速度的快慢,包括这个反应是否足够理智,成为我们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一项认知,这有助于我们在思考时,懂得更加合理的反应,和理智的判断。
《思辨与立场》是风靡全美的思维方法,是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大师的扛鼎之作。作者理查德·保罗是批判性思维基金会的创建者,琳达·埃尔德是一位教育心理学家。两人都是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国际知名作家。
在《思辨与立场》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变化的世界需要批判式思维,未知的世界需要审辩式思维,复杂的世界需要审慎式思维。
这本书中,我理解得比较透彻的批判性思维有认知勇气、换位思考、认知一致和认知谦逊等,这些都是具备公正无偏的批判性思维的一些要求,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和用到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用三周的时间阅读了三本有关思维方式的书籍,对我的思维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比如,我多年前弄丢了一个存有不少教学资料的U盘,害得我自我抱怨了好长时间;这两天,我又弄丢了一个U盘,这个U盘内存很大,存的资料更多。这次,我的焦虑心理能很快地调整过来了,我学会了自我安慰:U盘不见了就再买一个;资料不见了,大不了重新弄,况且有不少资料我已经在电脑上做了备份呢。
通过三本书的阅读,我明白了: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换个角度看世界,原来我们的生活可以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