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高价值的人交流之后,想起自己的种种不自在,种种拘束,重新拿来阅读。
先说总体感觉,就像我从远处看到了一座山,李笑来从同样的地方看到了山上的每一棵树,甚至是树的叶子和脉络。这种差距难以想象,知识的积累让人肃然起敬。
印象最深的是几点:
1. 交流中倾听者也很重要,我们以为说很难,听很简单,正因为没有人认为自己是不会听的,自以为是。
2. 把听这个动作细化到脑部动作,思考的速度比说的速度快,所以会出现走神,一次走神发现并没有错过什么,就继续走神,最后印证走神不影响听,中间就脑补一些事情,又由于信息不够,不懂得讨论的基本理论原则,往往自我封闭而不自知。说到这里,遇到倾听者,我们往往以为是这人的修养好,其实更可能是他懂得方法论。好的方法论让他更优雅,而这种方式才是好的正反馈。
3. 讨论是必要的,但需要及时打住,不必浪费注意力。和别人交流是失败的,因为双方不在一个层次上,有时候我并未理解别人的意思,就开始按照脑补的思维来表达。
4. 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呢,回顾和提问。
回顾就是利用多余的脑力,走神也要干点有用的。
提问是好的反馈环节。
5. 整个一章,还有一种说法,除非自己想要改变,没有人能够改变你,换过来说,你不能改变别人,除非他想改变自己,这是劝诫,为什么你想离开别人就也要离开呢,你不是真理,真理是独立存在的,不依附于任何人。
6.反过来想,这种方法还能用到什么地方,方法论很好。
7. 分层
乐高是分层的。
OSI是分层的。
交流也是分层的,大脑活动层面,理论原则层面,方法论层面。
8. 我的表达为什么不顺利呢,因为我是按照文章的思路来表达的,而文章需要论证,需要铺垫,担心造成误解,所以铺垫太多。写完文章,照着表达吧,会冗长,拿出一部分吧,不过瘾。刘润的表达就很好,白浅透。
9. 只是简单的“交流”这个话题,就能写出这么多的东西,作者真能写啊。
10.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种心理是必然的,因为我们一直是共生状态,要逃离开需要挣扎,像”一定会实现。。。”这些都是不加思考的结果,我们还以为是自己的思考,以为不这样想的人都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