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对坐的燕姐家有一个上了小学的儿子,每天在办公室经常能听到下午四点时她儿子的班主任在家长群里公布孩子们当天的作业内容。可就在年前寒假的时候,这种类似于魔音的存在,竟然消失了。据说是有人状告说,这不是给孩子们留作业,而是给家长在留作业。
这种状态从寒假开始,延续到了两会期间,家长都不知道学校给孩子们究竟留了什么作业。
“魔音”的存在与否,常常让我想到20年前我在上小学的时候那些图案花哨,色彩夺目的小本本。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经常去校门口的小商店挤着去买当时很时髦很拉风的小本本,各种卡通图案,有的甚至还带着甜丝丝的香味,为的就是在每天放学前把它拿出来记录下当天各科老师留在黑板角落中的作业,其实记录作业是一方面,对小姑娘们来讲,这一刻也是一场类似于选美争艳的PK赛。20年后的今天早已经记不真切每天抄录作业内容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更不会记得每天的作业量有多少,但是那个小本本的存在却是记得清清楚楚。我倒是很想知道,难道现在的孩子们是买不到着这种小本本了吗?还是说没有了小本本存在的必要了呢?后者的因素也许更大,因为各种通讯群的存在,让小本本如同被侵占了领域的动物一般,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条件。
我学的是师范专业却离经叛道地选择了在企业工作,但很多同学还站在各自的杏坛中传道授业,趁着大家聚会闲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耐不住好奇咨询道:为什么你们会把作业留到微信的家长群里,而不是让孩子们自己抄录作业呢?他们告诉我,因为孩子们总是抄不全作业的内容,或者说全部都记录下来了,有些家长还是会因为担心孩子们会存在因抄写作业不全而不能在回家后完成课后作业,孩子会被老师批评,所以与其下班后甚至是没有下班前手机成为家长们的轰炸阵地,还不如主动地把作业的内容和要求发布到微信的家长群内,让家长自己监督孩子们到底有没有保质保量完成各科老师的要求。
可是,这个是理由吗?也许这个是作为管理着50多个,甚至是更多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来讲,最为质朴不加修饰的理由。可是作为旁观者来看,这是作为教师的一个失误,这样会让孩子们失去完成作业的主观能动性和承担因自身失误导致相应后果的责任感。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不管是多大的孩子,进入了校园,他就有一个不同于过去的社会角色——学生,而学生的一个责任和义务就是完成好自己的学业,课后作业的完成就是其中之一,完成了一天的学习,课后作业的设置是对当天和过去学习成效的一种及时检验,一个学生,连主动承担和履行这种检验的自觉性都没有,那他的学习,是一种年龄上必须完成的一项差事的应付,还是仅仅为了满足家长“有一个地方可以负责教育孩子”的这种推诿下的孩子的自我牺牲呢?或许对于初级学习的仅有七八岁左右的孩子们来说,这种思维过于深奥,他们接受起来很是吃力,但是反过来说,家长是不是针对即将入学的孩子们做过这种变化下的心里疏导呢?其次,孩子们即便是抄录不全作业内容,或是抄错了内容导致第二天被老师批评,这是一种承担错误的表现。说到这里我就想到妈妈曾经给我讲过舅舅小时候抄错作业内容的一则故事:舅舅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写作业写到深夜,而且他用的铅笔和作业本总是比别的孩子要费,即便是这样刻苦,舅舅的学习状态也不好,上课经常因为打瞌睡被老师批评。姥姥发现后以为是老师的作业留的太多了,便去学校询问,结果与老师沟通后发现,原来是舅舅把作业的内容抄错了,老师让把生字词抄写一行,舅舅给记成了一页。一字之差导致了舅舅上课被老师批评,这就是舅舅抄错作业的后果,做错了就得接受惩罚,无论大小。那么反观当下,如果孩子们的作业家长是知道的最全面的,孩子们还会有机会面对如同舅舅这样的问题而成长的一次机会吗?最起码这个机会能让孩子们,明白做事情应该要仔细认真,避免低级错误产生吧。也许在一些人眼中这不是很严重,不应该对这个作业的问题上升到这个高度,我也承认,在企业工作的我确实习惯性用企业运营的思路去看待为题,但是不管怎样的环境,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但是付诸于行动,还应是一个体系性的工作,从思考怎样做到做完之后的风险评估,都应该涵盖其中的,孩子们不明白,家长和老师应该明白吧。
当然,我并不是一味地去批评现在的老师有不负责的倾向,这也是身为家长的失职,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应该全部依靠老师的实时汇报,学校外的家庭沟通更是十分重要。如果作业的问题家长比自己的孩子都清楚,那就很容易带着责问质询的心态去面对孩子,“今天的作业你都写完了?不是还有XXXX你没有写吗”、“你怎么就不能自己主动去写作业呢,非得我提醒吗?”……甚至还有更多的质疑声会存在,家长到底应不应该信任孩子呢?孩子又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家长相信自己呢?恐怕这个课题会更大,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明白的吧。
所以说,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完成的一项工程,作业的布置方式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问题的暴露点,没办法去评论谁对谁错,此文也仅仅是我这么一个内心澎湃却不属于这一条道路的路人甲抒发的个人不成熟观念而已,但还是希望教师也好,家长也罢,都能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探讨,毕竟孩子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