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偶然间看到娘娘蒋欣正在参与拍摄新版《半生缘》,而且近期也已经杀青,便跑去将她微博逐条翻看,恍惚间觉得她入戏好深,她是曼桢,曼桢是她。
世均与曼桢认识已有十四年了,并且永远都是十四年,而我与他们相识已有六七个年头了。初读《半生缘》,还是初中的事情。那时候对张爱玲爱得深沉,只觉得她的一切都是好的,有遗世独立的孤傲,内心却满是人间烟火的俗气。
我约是只用了两天便读完了,在某个阳光贯彻卧室的午后,在老房子里,哭得泣不成声。
此后就又拜读了ailing的许多作品,一遍又一遍,可再没有勇气打开这本书了。
顾曼璐约是这故事的一个主线,也是悲剧发生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她和张豫瑾的爱而不得,导致曼桢与世均失之交臂,半生的缘分,在阴差阳错之间就兀自消灭掉了。
曼璐的丈夫祝鸿才表示想要得到二妹曼桢,起初曼璐并不同意,但是丈夫很快一系列的冷淡、离家、醉酒行为,让她觉得用自己的妹妹来拴住丈夫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曼璐也曾觉得自己的想法很荒谬,但是张豫瑾的出现,让她重新变得疯狂,甚至真正付出了行动。
他们二人交往时,豫瑾称曼璐为“紫衣的姊姊”,故曼璐着紫色旗袍去探望豫瑾,但是豫瑾直接否认了当初的恋情,并称是极幼稚的事。
压死骆驼的总是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曼璐崩溃了,她觉得自己为家庭付出了这么多年,不惜毁坏自己的名声,失去自己的幸福,是不值得的,贫穷限制了她追逐幸福的权利,更何况,家长竟然想要将亲妹妹许配给为了自己十年未娶的豫瑾,她认为是妹妹夺走了自己的幸福,是妹妹恩将仇报。
曼璐嫉妒妹妹,所以她和祝鸿才,很快就站在了同一战线上,一个是倡条冶叶、纵横舞场多年的舞女,一个是油腻重利、满脑子淫欲的商人,曼桢显然并不是他们的对手。
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其实在悲剧发生之后,曼璐从母亲口中得知了曼桢事事也在为她考虑,她有那么一瞬间后悔了,但是一想到整日不着家的丈夫,眼前的得过且过也远比得上十年前的一段青涩恋情了,这就导致了悲剧的延续。
曼璐在书中还有一个身份——招弟的继母,在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招弟的眼光中,一定觉得曼璐也跟她父亲一样,都是喜怒无常”。其实招弟这个小女孩,在剧中,算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就算没有她,曼璐也会因没有儿子、祝鸿才也会因得不到曼桢而制造悲剧,所以就我觉得,招弟这个角色的存在,算是童年爱玲的缩影。继母孙用蕃在爱玲年幼之时,常带她去参加舞会,给她做漂亮时髦的衣服,刻意讨好的目的昭然若揭,但是自爱玲长大之后,时常受到继母的嘲讽厌恶,这些使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故事的女主人公顾曼桢,自食其力养活大一家子人,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让人尊敬的独立女性,她为了不拖累世均,总是拖着不结婚,甚至都不去想她们婚后的生活,大概贫穷导致了她的这种性格,过好当下,因为没有闲钱去规划未来。
当世均和翠芝订婚后,文章中有这么一段写道:“翠芝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到上海去组织小家庭,住什么样的房子,买什么样的家具,墙壁漆什么颜色,或是用什么画纸,一切都是非常具体的。不像从前和曼桢在一起,想到将来共同生活,只觉得飘飘然,却不大能够想象是怎样的一个情形”。
这大概就是曼桢对于婚姻的一个很真实的比较和写照。有钱人家的小姐,满脑子都是未来的规划,而没钱的姑娘,只能夜里失眠时独自想想,逢人,即使是自己的未婚夫也是没有底气说的。
而在沈世均这一方面,他对曼桢的不信任,就是加速悲剧发生的一个助燃剂。首先是曼桢为了不让二人感情升温太过于快速,以至于不顾一切地结婚拖累世均,故在豫瑾来时,常常三人一起说话,而豫瑾又恰恰对曼桢有好感,导致世均吃醋,就算是曼桢对他讲清楚了,他还是怀有疑心。
父亲病情缓和,他从南京回到上海,二人又就曼璐的过去、啸桐年轻时的放纵吵架,并且冷战,再加上豫瑾来上海结婚,曼璐和祝鸿才的计划实施,导致世均怀疑曼桢嫁给了张豫瑾。
他的心里预先接受了这个暗示,并且去找人询问,都是按照这个暗示来的。
世均到了曼璐家,开口就是询问曼桢是否与张豫瑾结婚了,曼璐也就顺水推舟,接了下去。
他们二人互相爱恋,又在对方的眼中互相辜负。
故事的最后,在叔惠家重逢。
他们就是通过许叔惠认识的,如今,分别多年,又在这里相遇。文章中写道:“到了后门口,叔惠的妹妹又还赶出来相送。她在少女时代就知道他们是一对恋人,现在又看见他们双双的走了”。
文章并没有提到,两对恋人分别重逢之后,是否去大胆地追寻自己的爱情了。
只记得曼桢对世均说了,他们回不去了。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曼桢被祝鸿才强暴之前,ailing用了大半本书来写曼桢与世均在一起的那几年,具体到了细节,而在悲剧发生之后,很多事情也就就匆匆带过,人一下子衰老了起来。就好像,一个人在经历过人身大事之后,就变成了大人,日子一天天快了起来,与小时候天天盯着日历盼望绿色的周六,嫌每天过得极慢,是恰好相反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年龄越大对于一小时一分钟的度量就越短。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我一直相信,这些都是上苍安排好的,所谓的缘分,也不过就是阴差阳错之间,还按照事先约定的发生。
说来很讽刺的是,书中多次描写翠芝的鞋子,对呀,她有那么多鞋子,却也没有走好自己的路,也始终没有向叔惠表露自己的心思,一直在封建家庭的安排下,过了半辈子。
不过好在缘分早已经是个定局,永远也别放弃寻找,你也就总归会找到,那个真正懂你爱你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那个人。
“这两天她常常想起世均。想到他,就使她想起她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时候她天天晚上出去教书,世均送她去,也就是这样在马路上走着。那两个人仿佛离她这样近,只要伸出手去就可以碰到,有时候觉得那风吹着他们的衣角,就飘拂到她身上来。仿佛就在她旁边,但是中间已经隔着一重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