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与曹植,历代被人拿来比较,如果他们在天有灵,说不定要一一找上门去算账:真是烦死了!哈哈,没办法,谁让他们是建安三曹之二,又是同根生,又有相煎的往事呢?
小时候听到这二曹,跟很多人一样是从曹植的“七步诗”来,一直对曹植报同情,对曹丕怀鄙夷。不过在此不说他二人之间的争斗,只从他们的作品说起,难免也得比较一番了。
今先读过曹植的长诗《赠白马王彪》(曹彪是曹植和曹丕的兄弟,封地在白马,故称白马王),诗中章章首尾以同一词语相连,读来十分感人。是写曹植同曹彪、曹彰三个兄弟到洛阳拜谒身为皇兄的曹丕期间,曹彰在京都(洛阳)突然暴毙,兄弟间难得的相聚竟成了永别,返回封地的途中,又不被允许与曹彪同行,悲愤交加,故而成诗。诗中兄弟殁和兄弟离别这两件显性的事件对曹植感情上的冲击如浪涛拍岸,一波一波涌来,打动人心。再看看他的《洛神赋》,又是那么雍容华丽。可见曹植不仅敏感细腻,想象力也很丰富。
曹植还好酒、性情放纵,性格鲜明。他的文章《与吴季重书》(吴季重,即吴质,是曹魏时期的大臣),是曹植在宴饮的酒席上口述由人代笔而成。喝着酒吃着肉赏着歌舞就能出口成章,这是何等功夫。若曹丕逼他七步成诗是真事,我想那应该不是要置他于死地,是要放他一马的意思了,曹丕不可能不知道他这个弟弟的文思敏捷这一厉害之处!
曹丕是不是真的那么奸诈歹毒?先看看他的文章,著名的《与朝歌令吴质书》、《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 文章主要写对建安六子的怀念和不舍。不似曹植的波涛汹涌、来的快去得也快,而似暗流侵袭,无声无息中一点点把人完全陷在他的情绪沼泽中,让人久久不能释怀。读曹丕的文章,让我想到不久前去世的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文字,就是这样一种力量,读来没有被震撼的瞬间,却早已不由自主随他一起悲喜或思虑了。如果与曹植之文相比,我的感觉是,曹植文有“作”(zuo读四声)的痕迹,曹丕文无惊人之语,却自然而无痕。作文的功夫当学曹丕。
曹丕与除孔融外的建安六子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也让人赞叹不已。他不但为逝去的他们撰写遗文,甚至在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葬礼上带头学驴叫,为很喜欢听驴叫的王粲送行,这是何等情深意重!
历史的实情不得而知,人也有多面,诗文的洒脱或许对应的是现实中人品的低劣和不堪,深情或许也可以和狡诈并存......也正是这些矛盾和纠结,才让品读津津有味,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