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了解小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分析总结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
2.探索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方法,构建策略体系。
3.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包括预习、听课、作业、复习、阅读等方面的习惯,促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渐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5.构建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校本教材体系。
(二)研究内容
1.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分析。
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不断培养,良好习惯就会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最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而长久地固定下来,坏的习惯总是在无意识地机械重复中养成。我们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就设计了关于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把本校一至六年级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以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为研究对策提供了依据。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他们对学习的要求,一部分学生习惯较好,而另一部分学生习惯较差。具体表现在:课堂上不能自始至终听讲、积极发言,课后不能主动地进行预习、复习、课外阅读等工作。形成这些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有的是家庭环境差,有的是父母忙于工作,不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学生自身,他们的自控能力差,不能持之以恒。
2.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方法、策略的研究。
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保持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才能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环境。 课堂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主要阵地,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如学生学习的第一天,我们就要教会学生做好课前准备,静静地等待老师上课,以后的课堂再进一步强化,学生自然而然就形成的课前准备的习惯;又如课堂教学中采取师生换位教学,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当老师,让老师听课,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实践中锻炼,师生共同研究问题,使教学信息的来源全方位化,促使学生去收集和探索学习的一些前沿、新颖的内容,将学生学习的空间从学校延伸到更广阔的世界,也就培养了学生阅读与收集资料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应改进活动课程,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可以通过“我的理
6/10页
想”“学习习惯交流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和“这样的孩子好吗?”等主题班会,以及召开“内因、外因”谁起作用的辩论会,“抄作业的好处与坏处”等讨论会,部分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活动,学生明确自己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存在哪些坏的学习习惯,并能针对坏的学习习惯总结改进方法和措施。再加上教室、家庭、文具盒里张贴有关学习习惯方面的挂图和名人名言,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时刻激励自己,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们还可以利用班级家长会,部分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目的,取得家长的配合参与,对每个学生进行检查和督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毕竟是相辅相成的,家庭的氛围和情景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要家长愿意配合,学生良好的习惯不难养成,只会日益促进。
内外因素相结合,双管齐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我们阐明意义,反复教育,从点滴抓起,逐步积累,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步提出要求,从易到难、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特别是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我们在反复操作中不断完善和巩固,一定能使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强化。
3、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内容的研究
我校根据调查报告的信息反馈,课题组成员积极探索,采取点面结合,逐步有序推进的方法,拟订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措施。
各科都必须培养的良好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勤学好问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书写工整的习惯、学会分析的习惯、讲究效率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学科着重培养的习惯:语言积累与运用的习惯(1、2年级),课外阅读的习惯(3、4年级),感悟语言美与体验语言美的习惯(5、6年级)。
数学学科着重培养的习惯:计算仔细的习惯(1、2年级)、探索规律的习惯(3、4年级)、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5、6年级)。
其他学科着重培养的习惯: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动脑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
4、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编成童谣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传唱,时刻牢记良好的学习习惯。派专人收集整理国内国外成功人士有关良好学习习惯的事例,编成故事会,让学生从阅读中受到启发。收集整理学生良好习惯的先进事迹和学习习惯转变较大的学生的事例,在学生中广泛宣传,起到示范的作用。
四、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7/10页
(一)、研究的原则
1、创新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题研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得出适合时代生活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2、教育性原则 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是一项面向全体小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它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的学习行为为目标,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主体。只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才能使学生在实验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发展性原则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为了学生的未来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它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于小学时学生能考多少分,而是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培养能自主学习的学生。所以,要了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并予以引导和纠正,在反复强化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方法主要由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等。
第一阶段,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来摸清学生学习的习惯和学习品质的现状,弄清问题所在。参研教师通过广泛地查阅国内外文献吸取先进的理念,并进行整理与分析,在前人的基础上作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为进行实验作准备。第二阶段,行动研究是根据调查的结果在教学中结合学科教学或者教研活动,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实践尝试和总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分析研究。个案研究是实践尝试后的分析和归纳。第三阶段侧重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注重研究过程中的经验积累、研究,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好教学笔记,记载点滴收获,记下瞬间思想,及时分析总结调整,将实践经验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形成各类实施报告,经验总结等。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向学生进行实地研究、进行实践活动以及调查实验结果,从而总结出经验以及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在今后的相关教育教学能力。
五、研究的对象、周期、步骤
1、研究对象: 红专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
2、研究周期: 2009年4月—2012年3月
8/10页
3、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9.4—2009.9)
1、成立课题组,调查搜集相关资料,确立研究课题,拟定实施方案,进行课题论证,学习宣传发动。
2、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参加培训,学习和理解“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研究”的理论。
3、制定实验方案,向区教研室进行课题申报。
4、经区教研室批准后开题。
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09.10——2011.10)
1、修改课题方案、启动和开展课题研究,收集积累研究资料,不断总结优化整合的要素。在过程研究中获得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中期评估。
2、循序渐进、开展实践活动。并对方案进行运行调整。
3、指导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育行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10——2012.3)
1、做好实验的后测及效果的评估。
2、进行检测,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成果,编写校本教材,撰写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
3、开展结题活动。
六、组织机构与分工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计划的制订,课题统筹安排,指导检查实验工作,撰写实验报告)
2、成立研究实施小组。(根据课题实施总方案,制定学科实施方案,并组织开展实施实验,收集材料,撰写实验总结)
七、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主件: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9/10页
课题研究的成果附件:教育论文、经验总结、教育案例、调查报告、活动设计、校本教材、问卷设计、音像资料、学生作品、测查报告
八、研究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男教师50岁以下、女教师45岁以下必须参加课题研究,其余教师鼓励参加。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诸如课题组活动、学习、实验、资料积累等方面的制度,把课题研究作为学校的一项工作来抓。建立一定的倾斜政策,参研人员在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评选活动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2、经费保障。学校提供科研过程中所需要的经费,逐年适当增加投入,统一购买一批和实验课题有关的书籍。各实验小组可根据实验过程中所需经费向学校课题领导小组提出申请,由领导小组研究后决定。对于在研究活动中贡献巨大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奖励。
九、附: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育部 2001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国务院 1993
(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关鸿羽 新世界出版社 2003
(4)《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孙云晓张梅玲 北京出版社2004
10/10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