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旁骛才能出成绩”是众所周知的理性逻辑,于是封闭学校成为中国应试教育的刚需。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群沦为手机党(时刻与手机水乳交融、难舍难分),街道旁、公园边,手机如影随形。对于在高考之路上拼搏的孩子来说,手机势必成为拦路虎。如果携带手机去封闭学校,势必会开启孩子难以解脱的上瘾模式。因为脱离了家庭的监督,孩子更加肆无忌惮。所以,封闭学校的规定——禁止孩子使用手机应势而生。可是,我却跟此观点背道而驰,我们一起来探寻其中的奥妙.
封闭学校的定义
既然敢自诩为封闭学校,那么“牢不可破的监狱”是封闭给人的标签化印象。如果孩子在监狱里学习,每个行为都伴随着如暴风雨般清规戒律的束缚,孩子会怎么想呢?毕竟没有人喜欢被人关在牢笼之中当犯人,孩子如何开心?无法开心学习就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低下接踵而至,优异成绩遥遥无期。这不是有违我们进入封闭学校的初衷?
首先我们问问自己,孩子为什么对手机难以释掌?
因为:
手机里有强大吸引力。
脱离了爹妈的温柔乡、脱离了家庭的温暖床,手机成为与外界情感寄托的唯一途径。学生党为什么久久不能挣脱手机的怀抱?或许是因为刚入封闭学校,大小姐对食堂饭菜无法适应、对清洗衣物无从下手、对寝室战友无法相濡以沫、对师长之风无法相融,唯有手机微给爹妈来表达无奈和思念;或许是因为刚入封闭学校,小伙子思念一整个暑假与伙伴们配合得天衣无缝的角色分工所带来的美好游戏体验,想用手机来延续这种感受;或许男女朋友身处异地而互相牵挂,唯有手机可以表达对彼此的难舍难分。
所以:
我们要解决孩子对手机的上瘾问题,是不是可以这样转换思维——找个比手机更具有吸引力的代替品。
如何行动?
既然知道手机的强大吸引力,学校就应该明白:唯有校园吸引力大于手机吸引力,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既能激发孩子的阳光心态,还能在学生的功课上推波助澜。如:和室友合作一顿家庭晚宴,他们的注意力就会从手机转移到当下的目标——可口饭食的生成,积极提供晚宴的创意、忙碌于食材的准备、策划紧密的分工,而无暇于手机的玩弄;每周四笑话分享日——孩子最期待的纪念日,从每周繁忙的功课中解脱出来。敞开胸怀 ,彼此分享无厘头的夸张姿态,搞笑的语言来慰藉彼此的不安与惶恐。正是,开怀又大小手机烦恼思乡都忘掉……本人思维有限,众人脑洞却可无极限。
严格禁止手机的使用不是更好?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或许在我看来,任何勉强而来的事情都难以与“我想做,我要做”相匹敌。或许短期来看,严格的清规戒律会让孩子乖乖听从学校发号施令,可长久来看,孩子表面暂时服从命令,内心的躁动早已大相径庭,塑造未来终身学习的机会也许戛然而止。
高考或许就是为了一个俗气的目的:光宗耀祖。高考时期,孩子只有18岁;如果一个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那么还有60多年在等着我们。高考不是终点,唯有终身对于知识的学习才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追寻的,如果不在我们青年时就养成这个习惯,即使高考顺利而进入优异的大学,我们难以适应这个时代的飞速变化,今日朝阳或许就是明日夕阳,唯有适应时代的人才是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精英、才能让我们的家庭长耀明媚、才能让我们的祖先安枕长眠。
再次重申重点:校园吸引力大于手机吸引力。与其强制让孩子禁手机,不如让孩子自愿释手机。
为此献上一首打油诗:
封闭学校戒律严,犯人标签学生厌;
多彩生活学校造,学习激情自然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