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55—60节读后感
自习课,老师留下作业说下课前五分钟交上,大部分!学生立刻着手,教室里非常安静。几分钟以后,有几个学生开始放下笔做其他事情,当第一位同学发出声音后,陆续会不断有学生发出声音,甚至说话、跑位等状况。临近交作业时间了,开始陆续交作业,没有做完的孩子很快进入状态,赶在最后时刻交上作业。这个常见的场景里隐藏着管理中的多个心理效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世界去看看吧!
《80-15-5法则》
课堂管理中的潜规则有一个奇妙比例,即80-15-5比例(80%的学生形成了适合的课堂行为,15%的学生会周期性地违反规则,5%的学生是长期违规者)。往往第一个发出声音的便是这5%或15%的学生中的一个,即使有例外,他们也会是最快响应者。在管理中教师需要了解这部分学生捣乱行为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并纠正不良行为,而爱就是最有效的办法。教师的期待会像阵阵暖风吹进孩子的心灵,引导他们变得自律,了解关爱是一剂良方。
《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主要来源于新鲜感、陌生感、安全感及危机感。鲶鱼效应可以激活一个团体,让团体具有生机活力。教师可以巧用鲶鱼效应引入较强的竞争者,适度的竞争使学生努力学习以提高竞争力。有时候鲶鱼也存在班级内部,可能没有经过引入就能产生效用。善于发现身边的“鲶鱼”,让一个或几个生龙活虎锐意进取的学生带动整个班级也是有效果的。但是如果这条“鲶鱼”是条调皮捣蛋的“鲶鱼”,同样也会搅动整个班级活跃起来。那开口说话的第一人,给其他人的好奇感会让他们寻求声音的源头并想去找到原因,做作业也就成了次要的事情,从众心理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善于利用鲶鱼效应,避免副效应的发生。
《名人效应》
自习课上,做游戏是不可能的,孩子们在下面窃窃私语,讨论着游戏或者他们的偶像的新专辑或者新电影等等。这是从我的“小卧底”那里得知的。课上时不时地提到走神孩子的偶像名字,她能瞬间眼睛放光,所以了解学生,了解她们的爱好,有时候也不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不要沉迷流量偶像,关注名人背后的努力付出并以此为榜样,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另外引导学生以科学家等突出贡献者为榜样,树立崇高而远大理想也是名人效应给我们的启示,让真正的英雄走进孩子心中。
《最后通牒效应》
“悠闲”了半节课,发现交作业的时间要到了,没有做完作业的孩子很快做完了,看起来效率挺高的,可是细看起来,作业效果并不好,而且在玩的时候还会提心吊胆地关注着时间或心里不断念叨着再一分钟就开始做作业的咒语中。其实这就是孩子拖沓的现象,最后通牒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应当教会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制订短期和长期目标相结合,合理利用时间,将重要的事情放在首要位置,并且越早越好,以免进入重要紧急状态下而慌乱不堪,做到时间充足,心中有数。
《决策中的非理性》
偏见是无孔不入的,再理性的人也会在做决定的时候参杂着感情用事。当说到第一个发出声音的任时,我的第一反应会出现几个捣乱者的名字。虽然通常是正确的,但并不是绝对的,这不就是偏见吗?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理性,远离偏见;同时也应有一颗宽容的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多面性,不可轻易贴标签,发现学生的优点,用心教育。
《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更是要求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家庭教育情况,只有家校统一,才不致学生两难选择。所以,走进孩子的世界,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