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部手机,是诺基亚1000,当时是因为我要去外地读书,住宿,一个月回一次家,妈妈买的,黄屏的,市场价220元,现在想想,已经十年了。
十年真的很快,十年前我还在关注着即将举办的,举国欢腾的北京奥运会。当我已经用一年时间,熟练掌握了贪吃蛇游戏,并能够打到很高的分数的时候,恰好是2008年。2008年有两件大事,5.12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很快,这一年就过去了。
十年过去了,我目睹着自己换掉一部部手机,先是诺基亚,然后是三星,现在是苹果,中间杂七杂八的手机换了一大堆。
十年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甚至我发现自己已经被它绑架了。
我不是个例,2016年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已经有十三亿人民,用上了移动电话,你我是庞大的13亿分之一。
这不是好事情,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或者即将被手机绑架掉,这不是危言耸听。
高中的时候是基本不用手机的,课程紧,作业多,但即使这样,我仍然坚持读文学,三年时间,我读了100多本书,当然,量也不是特别大,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没有手机的那个阶段,是形成价值观和人文修养以及朦胧的文学体系的最重要阶段。
上了大学我用着手机,开始用微信,微博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交类App,看上去我的个人生活更加多元多样,可事实上,我并不能通过它们达到当初那个阶段那种实实在在的充实感。
当我看到微信消息那天醒来爆炸的时候,几乎要用去我0.5个小时的时间去思考,0.5个小时的时间回复,这就是说从接受信息到处理完打字工作,花去八分之一的工作时间。
我们处理信息的速度真的越来越快了吗?
不见得。我认为人类处理信息的效率不决定于工具的变化,而是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思维逻辑能力怎么得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就是对于知识的摄入,并加以完成体系在脑海中的构造,形成自己的体系化和流程化的处理事务的基本观念,并且在实践中加以改造,磨合,形成完善成熟的行动流程,这才能够有效率的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更令人恐慌的是,手机正在吞噬着我们的大部分时间,人类的生活周边正变的愈发娱乐化和碎片化。当代的大部分青年,思考问题时,已经不再有完善的思考体系了,他们处理事务的思维逻辑甚至会决定于某一篇公众号的文章。
少主见,偏激,狭隘,缺乏善意,功利。
我认为大部分原因来自手机信息的摄入,过度重视手机信息的摄入,从而忘记了培养自己充实的的思维体系。
碎片化的信息的弊端就是,无法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自媒体时代,受众很容易受到所谓意见领袖的意见误导,从而鼓动受众作出偏激的行为措施,比如咪蒙有一篇倡导大学生休学的文章,我认为是非常不理性的。
人类的任何选择,都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来出发的,人类的取舍观念,受制于自身已经形成的经验体系,理论上来讲,这个体系越强健,越完善,指导人类做出的选择就越理性,风险越小。而大量碎片化信息的摄入会打破这种取舍平衡。
然而有的人就会说,碎片化阅读不会占用我们太多的时间。
事实上并非如此,现实情况是,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在朋友圈,公众号,微博以及各类媒体上。
看公众号的越来越多,读哲学,理学,文学的越来越少。大家都想吃个胖子,事实上很多人成了虚胖。
娱乐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刷微博的时候那些哈哈哈哈哈哈,沉迷于游戏,当我们放松自己的时候,丝毫不感觉到时间在流逝。让我想起了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本书。
这可以说成是大众文化的普及和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可是它的来临,就意味着有一批批人,逐步变得平庸,缺乏思考力,缺乏与人交往的基本修养,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善意。
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很少有人能够完完全全沉下心来去做一件事情。对待事物的态度容易偏激和暴躁,情绪极容易受到外物左右,缺乏自持能力。
有时候大家会说,我也能看得出咪蒙的那种鸡汤文和营销文啊,我不去跟从不就完了吗。
事实上这个观点只对了一半,人类是有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的,这个是天性的一类,但给一个事物划分好坏错对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后续的行动,营销文的目的就在于改变你的观念,营销文背后的团队不奢望一次就改变掉你的观念,能做到在你眼前出现,目的就达到了百分之九十。
后续的行动是很重要的,你认为他是不对的,但是,然后呢?然后我的生活应该怎么过,我的路应该怎么走,这就是要求到你的思维体系了,这都需要你读大量的书,学大量的知识摄入。
在这个手机妖魔化的时代里,最重要的是读书。哲学,艺术,文学,必不可少,形成自我的体系,时刻有对于信息处理的警惕之心。
抓紧时间读书,朋友们,真的,人类真的挺需要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