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次被狗咬,哭着告诉奶奶。当时她淡定地说:没事。如果你以为她接下来带我去看医生的话,你猜错了。她马上拿来一个小木凳,吐了口水在四个凳脚上,揉了几下,然后把掺和了凳脚灰尘的口水用力擦在我手的狗牙印上。一系列动作,惊呆我了。便问奶奶:这样就会好么。她回答:是的。就问为什么,她说不清楚,但是这样会好,她小时候都这样。不久之后结痂脱落,竟是真的好了。长大一些,生物课上,老师提到口水有一定消毒作用,可以杀死定量细菌。便回忆初时的狗咬事件,那一系列动作应该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口水,至于其他,应该算是故弄玄虚。这个小偏方算是安慰疗法的一个应用。
安慰疗法——非正规的边缘医疗方法或者药物。
20世纪50年代,胸口疼痛通常需要做胸廓动脉结扎手术治疗。期间有一心脏病医生对此治疗方式产生怀疑,便做了一实验:同时对两组病人实行不同的方案,期中一组实行真实手术,另一组实行假手术(只是割破皮肤又缝合)。实验结果是:两组病人都说疼痛减轻。
为什么明明没有手术而病人的病却能好呢?简单的来说,就是病人已经完全相信自己的病会好,心理作用导致疾病痊愈。心理预期和信念对我们的影响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如果提前有人在我们面前对其内容大加赞赏,那么我们在电影之后,一定会尽量往朋友说的方向靠拢。这是预期改变了我们的视觉和判断。预期和信念不仅对我们的视觉有影响,对味觉和其他感官现象的认识与分析都有影响,甚至不仅仅局限于主观,还能改变我们的客观体验(比如安慰性手术),这种影响相当巨大。
预期的作用对我们有好有坏。好处便是给我们勇气去战胜生活的困难,同时也会让我们增强美好体验。但是也有坏处,因为如果应用不当便是迷信。比如鲁迅的小说《药》中的描述“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只一句便点明全篇主题:用人血馒头治痨病。这是民间偏方,故事的主角深信不疑药的作用,可是得病的人最后终是死亡。
因而,你要相信自己的信念可以十分强大,但是也要避免自己进入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