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第五章 03小节 中项不周延
I标签
什么是三段论?
人类思维的习惯性运作中,通过观点的联系可以推导出结论。
那么三段论怎么实现论证?
每一个M都是P。
每一个S都是M。
所以,每一个S都是P。
M,S,P分别代表着三个命题中包含的事物。
M 是中项
P 是大项
S 是小项
所以中项M就非常重要,负责连接P,S。论证是否能成功,有赖于M
只要P>M>s,这就是三段论的推理依据。
那么什么是周延呢?
判断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作了断定的,就称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反之不周延。
那么什么是中项不周延呢?
我是这么理解的,三段论里面的,P>M>S, 如果M在前提中一次也没有被断定过它的全部外延(即周延),那就意味着在前提中P与S都分别只与M的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这样,就不能通过M的媒介作用,使P与S发生必然的确定的联系,因而也就无法在推理时得出确定的结论。
也就是说M并非小于P,M也并非完全大于S,这样,就无法正确的得出结论。
A1标签
其实这些逻辑错误,在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犯这个错误。
有个例子:
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
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P是应该受到尊重
M是知识分子
S是人民教师
P>M>S,所以这个论证成立。
A2标签:
单反相机的都可以换镜头,
5D3可以更换镜头,
所以5D3是单反相机。
P是可换镜头
M是单反相机
S是5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