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有余数的除法》一课的想法
思维课堂的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思维课堂在很多学校得到了落实和实施。什么是思维课堂?思维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样的?这是每一位思维课堂研究者和实施者要拷问的问题。
“思维课堂”是指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堂。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思维,不仅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今天王汉丽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仿佛给出了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答案。
整堂课围绕着“分”这个问题展开。一堂课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一是9个同学,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二是9个同学,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三是9个同学,平均分成2组,每组几人?
与其说这是一节课计算课,还不如说是一节问题解决课;与其说是问题解决课,更准确地说法应该是一节活动课;与其说是活动课,更可以理解为一节思维的碰撞课。我觉得这节课具备了计算课的本质,问题解决课的流程,活动课的学生参与度,更是思维的锻炼、思维的碰撞、思维的流淌的过程。
从“氛围”、“活动”、“研究”、“思维”等几个纬度加以观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伊始,王老师就挑选几名同学到教室前面做游戏。这个小环节,就看出老师非常好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同学们的小手举起来了,课堂的气氛起来了!1,2,3,4,5,接着挑,6,7,8,9。结束了。
同学们做个游戏,现在请你们平均分成三个组。看谁找不到自己的好朋友。一个非常熟悉的学生做游戏场景,却把问题带到了课堂,孩子们在分组过程中,肯定要考虑9个同学,平均分成三组,每组几人?还有哪三个人是一组?学生得动起来,算好数,分好组,找朋友。从游戏情况中提炼出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游戏,生活中的问题能用数学来解决是数学素养的体现。
老师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语言说出问题,并提炼出关键词“平均分”
接着第二个游戏随之而来。9个同学,每4人一组,怎么分?四个小月友抱在一起,两个组,还有一个小朋友单独站着。问" 为什么这名同学会单独站着?“什么原因?“”能用数学语言来找找描述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说“9个同学,四人一组,可以分成两组,还余下一人”,余下一人,在数学上叫做“余数”,引出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有余数的除法的写法。
第三个游戏,9个同学,平均分成2组,每组几人?在上一个游戏的基础上,这个游戏的数学问题,学生也迎刃而解。
王老师以三个游戏贯穿始终,孩子兴趣浓厚,整堂课积极参与。有活动课的活跃,有思维课堂的严谨。老师始终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思维火花的点燃者。老师在关键处、难点处及时提出有效问题,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归纳出答案,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结论都是从学生口中说出。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略
四、当堂检测,落实目标。略
五、总结评价,课外延伸。略
总之王汉丽老师的这节课从思维导引,到思维碰撞,到思维迁移,最后形成思维导图,整堂课都能体会到思维的自然流淌,思维的碰撞,所有的关键点都是在孩子与孩子,老师与孩子的思维碰撞后,由孩子归纳总结出来的。
思维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我觉得思维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来区分。任何一种模式都不足以规划思维课堂,因为思维课堂的定义( “思维课堂”是指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堂。)也决定了这样的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思维课堂自然具备情境、探究、合作、迁移等要素。思维课堂中师生思维的导引、碰撞、迁移、导图也使思维课堂本身就是个模式。
姑且用这样的五环节来概括思维课堂的模式吧。
(部分文字和图片来自于静待花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