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20期“初”专题活动。
以前我觉得,人之初,应该没有善恶可言的,善恶都是人们的定义,而人之初应该是白纸一张,只有本能,无所谓善恶。
但这似乎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以逃避问题选择的方式,跳出善恶争论,而没有了争论,就没有更深入的探究。如果一定要善恶中选择一个呢?人之初,是善还是恶?
性善论以孟子为代表,认为人天生善良,有羞耻心、恻隐心、辞让心和是非心,因此人们修行要找回仁义礼智信等人们内心深处的善,不要做恶。性恶论以荀子为代表,认为人性天生自私自利追求物质满足,如果不后天劝导向善,则会沦为社会的败类。
两种不同的论调,指向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性善论着重于引导人们发现内心的善,性恶论则是要通过规训和教化,来纠正人性中的恶的部分。而在教育中,这两种方式其实都是有效的。
性善论类似于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切成绩不好表现不佳,都是后天受到蒙蔽,只要认清这一点,就能够寻回本心,获得成功。不说这种说法本来对不对,单说这种鼓励和引导,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方式。一个人是性善还是性恶,如果他接受性善就能从本心中寻求力量,他就会逐渐相信自己是性善的。而如果他坚持性恶,那么约束他心中原生的恶,就需要莫大的努力,单靠他自己很难纠正自己,必须各种外部规训和社会引导,才能避免人走向恶的极端。这些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
那么究竟是性善还是性恶呢?我个人认为人性是善恶平均的。也就是既不存在纯粹的恶,也不存在纯粹的善。
人们善的本性,在于作为集体的一部分,人们总是会互相帮助有恻隐之心,因为他人即是我,我即是他人,我在集体中对别人的善,别人也会以善意回报。只有群体同心同力,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存活下去。所以人们天生就对同伴友好,遵循集体的基本约束和规则,在我们道德上看来,他帮助他人,维护集体的利益,是善的。
但同时,每个个人,都是以自身存在为第一重要的事,所以在不影响集体利益之外,人会表现得自私自利,以至于这种自私自利会逐渐蔓延到群体之中,最终做出个人利益高于集体的决定。同样是恶劣的环境,人们有可能做出互相合作共渡难关的决定,也会做出残害他人的决定,甚至演变出人吃人的局面。尤其是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不再依赖于群体协作的方式生存繁衍,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自己的利益,以邻为壑,他人即是地狱。为了实现个人对利益的追求,甚至于不惜损害全部集体的利益。在异化的现代社会里,越是能够剥削他人的人,越是能够赚到足够的钱,有足够的社会地位,而那些向善的人则成为被欺负和剥削的老实人。
但是物质不会是无穷富裕的,物质终归有匮乏的时候,如果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每个人仍然不能践行向善,不相信人性本善,只愿意通过零和竞争的方式排除异己,那么终归有一天,当异己排尽,也就只剩他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