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的通知,写一篇命题作文,类似于我与单位共成长。我领了这个任务。
领任务的原因很简单:任务有点重,总要有人来完成;公开表示这个活我来干,也是一种反向督促自己完成工作的动力,不至于一直拖,拖到最后仍然完不成。
昨天领到任务,想着既然主动领了任务,那就认真完成,争取再找高人修改修改,努力做到最好。昨天思考了框架,下面开写。
我与医院共成长
我是2013年7月7日到医院报到,正式成为医院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第一天到医院报到,办完人事手续后,我跟随工作人员,从旧门诊楼出发,穿越医院,途经仍在使用的外科楼、医技楼,路过已消失的‘小三楼’遗址,最终抵达内科楼前,并在废弃的放疗科办公室领取了生活用品。当时因单位宿舍紧张,医院租了单位附近的房子,作为我们这些刚毕业大学生的宿舍。
因读书时在内地省人民医院学习、实习,思维定式地认为,自己工作的医院应该像内地大三甲医院一样大、一样气派。首次以员工身份踏入医院,我不禁心生失落:门诊楼仅两三层高,宿舍匮乏需外宿,楼栋寥寥,人手紧张,我心中暗想,这岂不是要超负荷工作?
从进院的那天开始到今天,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
这十余年间,单位日新月异,而我,在这个平台上,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人到中年,对比十多年前刚来医院时,会时不时感慨,医院发展太快了,这些年医院的确取得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努力为我们当地的人民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我刚入科时,我们科还没有独立的呼吸科,那时候叫“呼吸血液科”。支气管镜被我们呼吸科医生形象地称为“第三眼睛”,旨在通过提升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进一步加强呼吸科疾病的诊疗水平,2017年在医院工作安排下,我到台州医院进修为期三个月的“基础支气管镜操作”。这次带着薪酬外出学习的机会,对我来说异常宝贵。在三个月的进修中,阅读专业书籍、跟着带教老师查看病人、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积极争取每一次动手操作的机会。周末,我利用休息时间跟随老师参加学术会议和阅片会,从支气管镜操作的初学者,逐渐成长到能够独立完成近120人次的操作。回到工作岗位后,立即将支气管镜操作应用于实际工作,为我们当地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说到“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出去学习开阔了眼界、学习到的知识直接解决了工作中的瓶颈、帮助了患者,那种感觉特别幸福。那时候好像隐隐地感觉:自己的使命是用踏实的行动,为呼吸专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2年年初,按照医共体发展目标,总院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工作。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下沉3个月。在下乡的时候,看见基层团场缺医少药、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落后、在岗人员紧张等问题,我积极投入团场的日常工作中:和一线医生一起值班、组织小讲课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参与全民体检工作、参加疫情保障工作等。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个胸痛的病人,病人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做了心电图,初步判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立即转至总院行手术救治。当时在场的医务人员组织初步的救治,将病人送到救护车已经过了中午下班的时间。病人生命垂危,随时可能发生病情恶化,我立即跳上救护车,协助当班的医师、护士转运病人。一路上救护车争分夺秒往前跑,我们三个工作人员密切监测病人的病情变化,生怕观察病情不及时、处理不到位影响病人的救治。好在一路顺利,到了总院立即进行进一步的积极救治,最终病人痊愈出院。出院后病人还有家属从阿克苏亲自跑到一团医院,赠送锦旗表达对我们医务人员的感谢。那次经历,最深的体会是:幸亏有医共体这个系统,基层医院处理不了的病人,上下联动,立即转院,整个系统协调分配医疗资源,使患者得到最优的救治。
2022年11月新冠疫情暴发,我和同事们在阿拉尔方舱医院工作。初入方舱,患者的焦虑与病痛交织,工作强度和压力超乎想象。我们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汗水如细雨般浸湿了衣衫,脸上被紧密的护具刻下了深深的勒痕,然而,在这艰难的环境中,没有一个人有过丝毫的退缩。单位为我们提供了完善的防护培训和专业的医疗指导,让我们有底气应对各种突发状况。面对患者的情绪波动,我和同事们耐心安抚,给予鼓励,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给予患者更有温度的关怀,沟通能力也得到极大提升。工作时,单位时刻关注着方舱的情况,及时调整工作安排,确保我们的工作有序进行;生活中,单位全力保障我们的物资需求,关心我们的身心健康。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同事之间更是彼此扶持,无私地分享着宝贵的经验,携手并肩,共同跨越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在一次紧急抢救中,各同事紧密配合,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默契的协作,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也为自己是单位的一员而自豪。
工作十多年,经过两代人的坚持、努力,我们专业从刚到医院工作时的“呼吸血液科”、到“呼吸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重症监护室”;从“呼吸血液科”门诊,到“慢性阻塞性肺病门诊”“肺部结节门诊”“肺肿瘤门诊”“间质性肺病专病门诊”“戒烟门诊”等。逐渐有了科室自己的支气管镜、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无创呼吸机、支气管镜、睡眠监测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快,同事与领导的勤勉身影,时常浮现脑海,成为我专业道路上不懈前行的动力源泉。
工作的这些年,我见证了医院的发展。新门诊楼巍然屹立,就医环境焕然一新;十四层高的学生公寓楼,满足了新员工的住宿之需。职工之家、援疆馆的开放让员工有了更丰富的生活;单位以“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为抓手,形成“前端管理、重点监管、末端管理”为格局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体系提级升档等。新设备不断引进,疑难病症的诊断愈发精准;新科室陆续开设,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诊疗服务。在这期间,我也从青涩的新手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医护人员。参与患者的成功救治,目睹他们康复出院,我心中涌动着职业的自豪感,这既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医院不断进步的生动写照。
未来,我将继续与医院并肩前行,在医疗技术上不断精进,和医院一起守护更多人的健康,迎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