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是赵小咩
很多时候,跟人讨论起家乡。我会坦诚地表示我来自一个快递都不能直达的小村庄。父母亲也做了大半辈子的农民,几乎从未离开过那片黄土地。
小时候,学到的文章总是千篇一律地写“父爱如山,深沉伟大”。而我的父亲,脾气暴躁、说话声音很大,每次有理往往都被自己的“声高”所打败。加上性格耿直,说话不懂得拐弯,很容易得罪人。这样的父亲是让我苦恼的,性格难改,年幼的我自然也劝说不动。都说为人处事要圆滑点好,父亲的字典里似乎没有“圆滑”二字,他只会闷声做事,时不时地,依然会用他高分贝的声音彰显“个性”、表达“立场”。不管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还是“五十知天命”的年纪,他一如既往地勤劳、吃苦,经济能力很有限却还是咬咬牙把我和哥哥送进了大学。
很多人觉得送进大学有什么了不起的,在我们那边的小村子,90后的孩子大多兄弟姐妹不少,很多孩子即使读了书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或者没培养起读书的兴趣而早早辍学,被迫学徒、就业。“读书改变命运”不是绝对的,但是不读书想要改变命运却是难上加难。父母亲没读几年书,大字不识几个,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盲。也不像那些会砌墙盖房子有手艺的农民工们,父亲甚至没有一门过硬的谋生技术,学过屠夫杀猪卖肉可能难以接受时常杀生而中断、学过做砌墙师傅却因悟性不高技术没学会而放弃,尝试的门生有很多,却没有一个精通的…最后父亲只能踏实务农,时而经熟人介绍去县城做些杂工,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经济条件跟不上,父母亲却把读书很重要这件事在心里埋了根。在教育这件事上,父亲对子女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他下的命令子女基本上不能也不敢反抗,说独断专行一点也不假。严厉的时候还会动手打我们,被扫帚追着跑的画面我似乎还有点历历在目。那时的他,在子女看来,横竖都不是一个理想父亲的“范本”。
那年,我5岁半,身材矮小。没有学前班的过度,直接进入一年级。不知学习为何物,不知为何而学习。第一天踏进学校的大门,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去学校就是去哒一高(方言摔一跤的意思)!”父亲的话说的太简短,那时的我怎么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呢,直到后来才渐渐悟出来父亲话语里的深刻含义。
读一年级,我是个不懂状况又胆小怕事的“小白”。被调皮捣蛋的男生欺负后回去告诉父亲,事后因害怕起冲突、担心被同学报复而否认自己被欺负。上数学课不会做题却傻乎乎地举起手…被老师点名后一言不发,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嘲笑我。在上学的路上被水沟里的龙虾吸引,和哥哥一起捉龙虾忘记时间导致上学迟到,还挨了板子。5岁半的小女孩,有自尊心吗?有的!听得懂嘲笑声,也深刻明白因贪玩上学迟到是要付出代价的。以后的学习生涯,我就很少再迟到过。以至于现在,日常工作、外出见客户,总是会用当年的经历时刻提醒自己没有特殊情况不要迟到。讲真的,儿时我不是怕痛,打在手掌心并不是很痛,丢了面子却是真的难堪。一个上学都迟到的人,还怎么在一群学生中争当先锋,做好学生呢?这与父亲的希望更是背道而驰。
大概这就是父亲口中的“摔跤”吧,求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自己给自己挖过的坑,要深刻反省、独立自主,一步一步往前跨过去。
“明天就是新学期开学了,把上学期学的课文从头到尾背下来,不会背的话,明天就别想去上学了”,父亲的话历历在目,紧张、惊慌、不知所措,害怕挨打也担心从此没有学上…而记忆偏偏就像是断了片,结局是第二天学校我终究是去了,可那天晚上我究竟有没有背诵出学过的文章、背诵了几篇课文,我是不太记得的。
大概在读书的路上,我一直表现的也还不错,是老师眼中乖巧、成绩还行的学生。一向严厉的父亲也渐渐收获了棍棒式教育的成果,眉眼比以前舒展了些,跟人谈起他的子女,似乎也有了一丝丝自豪的微笑。而后来,父亲似乎也开始不再那么苛刻的要求我,也逐渐收敛了曾经的暴脾气,遇事也变得好商量了许多。一家人谈笑着回忆起当年父亲要求我们背书的画面时,父亲没说话,只是不好意思的低头。彼时,他大概也是不愿如此苛刻的,只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太强烈吧!
而我的母亲,她总是无私奉献着、善良而温柔。有一次我肚子痛得很厉害,哭闹不止。不会骑车的母亲,徒步把我背到邻村去看医生。母亲的身材矮小,却也是年幼的我坚实的依靠。二年级的时候,在学校不小心把随身带的伞弄丢了,回家遭到了父亲的毒骂。母亲却总是在旁边给我说好话,不会火上浇油、不会多批评我一个字,是个明事理的好母亲。父母亲哪里懂什么叫“唱白脸”、什么叫“唱黑脸”,他们没什么教育子女的诀窍,却用一举一动影响着子女的成长轨迹。母亲的温柔使我不至于在经历父亲的苛责之后感到受伤,而父亲的苛责些许严厉了些,也让我知道珍惜所有来之不易的东西。包括每年9月1日开学那天,我能够在被重大施压后第二天还是有机会开始新的学期。
很长一段时间家里条件都不太好,最深切的感受是读小学的时候,母亲悄悄卖掉了她那乌黑油亮的长发。50块钱,贴补了好一段时间的家用。可惜再后来,妈妈的头发似乎再也没有那样浓密过,花发早早的爬上了头顶。我总念叨着母亲的头发容易掉、又不太柔顺,剪个短发好打理,可母亲却还是固执地留着长发。天下的女人哪个不爱美呢?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母亲们总是默默付出,被残忍的时光小偷掠走了最美的芳华。
小时候我可没想过后来能跟严肃的父亲谈笑风生,我也没想过曾经盘着头发还很好看的母亲会苍老的如此之快。90后已悄然进入了迎接新生的年龄,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小家庭其乐融融。90后也进入了渐渐失去的年龄,常年忙于工作,有些还要应付房贷车贷、照顾小孩,能够陪伴父母的日子越来越少,大家庭很难兼顾。我知道,记录这些文字也挡不住父母的老去,我大概只是想以文字的方式肯定父母亲对我从小到大的付出、栽培,父爱、母爱的方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或打或骂、或温柔,总有一天我们能读懂这或许有点笨拙的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