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安史之乱 独立战争 力量 利益
跟着意识走,凑够一千字。
书接上回,意识流闲扯开始。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太祖这首《沁园春·雪》想必大家伙都熟悉的很,对太祖气魄也是拜服的很。
其实吧,我发现,不仅太祖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要强,咱们每一个人都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要强一点儿。为什么这么说咧?
因为,我们可以作为旁观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以2133年的历史为研究对象,任意转换视角,来分析、点评、判断一个历史事件的得失。可以没有任何负担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从中寻找前进的方向。
这是每一个现代人无可比拟的优势,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理应比他们看得更清楚,看得更长远,否则说不过去呀。
历史是个大宝藏,历史也是一个好老师。可以从中发现很多宝贝,也可以从中领悟很多智慧,可不能盲目否定历史,更不能轻易更弦易张。否则,必然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中国这样的大块头,一旦出现偏差,就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来慢慢纠正方向。
来,咱们以安史之乱为切入点,一起看看这2133年,你能看出点什么?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秦朝,确立了君主专制和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一直到1912年清帝退位,君主专制在中国施行了2133年。
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于763年结束。
755+221=976(年)
1912-763=1149(年)
1149÷2133≈0.54
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刚好爆发于君主专制管理模式的中间位置,之后,君主专制管理模式进入下行通道,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文治武功,再也没能重现盛唐气象。
Why?
矫枉过正。
安史之乱应该有三方需要承担责任:皇权、相权、军阀势力。
皇权:
李隆基刚当皇帝的时候,还是很能干的,看人也很准,能够根据时代需求来选拔贤才。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李隆基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正是他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才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
之后,就不沾了,没有目标了,开始傲娇了,开始沉溺享乐,开始宠爱杨贵妃,开始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还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
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相权:
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
后来,换了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当宰相,这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的主,可劲儿造,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军阀力量:
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自己的权位,就想方设法杜绝边军将领进入朝堂,于是忽悠唐玄宗,说胡人忠勇无异心,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安禄山这才有机会兼任三大兵镇,独掌18万多兵力,才有了和中央叫板的实力。
杨国忠当宰相后忌恨安禄山的实力,两人因为争权夺利,闹掰了,唐玄宗估计是想玩平衡,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手握重兵,本来就会滋生点小想法,被杨国忠时不时上点眼药,干脆,找个借口,闹一家伙,万一成事了呢。
可以看到,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皇权、相权、安史军阀都处于失控状态,都只顾自己的利益,不出事才怪。
也就是说,地方力量增长,产生对利益的诉求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因,但是,皇权、相权也都有很大的责任,都只顾自己Happy,结果玩脱了。
七年多的战乱,不仅令唐朝元气大伤,也严重影响了后世的权利格局。仔细看看宋朝、明朝、清朝的历史,会发现这几个朝代的统治者,不论采取什么措施,目标是一致的:强化皇权、分散相权、压制地方力量。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皇权,不但没有受到制约,反而不断得到强化,到了明、清两朝,皇权的力量达到了极致。
君主专制是世袭的呀!亲。这下悲剧了。本来都希望千秋万代,结果,加速了君主专制的淘汰进程。
本来么,君主专制再多撑几年,整个黄金分割比出来,才符合强迫向的完美历史观嘛。
今天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