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想象下,出现在你脑海中,让你快乐的场景是什么?
是像谷爱凌,不到20岁,便是世界冠军,时尚界新宠,高度自律的学霸?
还是终于美梦成真,成为长宁彭于晏的老婆?
亦或只是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小窝,和家人一日三餐,四季温良?
曾几何,打工人都有一个这样的梦想,睡觉睡到自然醒,刷剧刷到手抽筋,不用上班,不用挤早晚高峰,还有人包养,吃喝不愁,疫情突然让一切美梦成真。
不知道别人快乐了多久,我最多开心了一周,接着是焦虑,渴望,不安,空虚,渴望外面的车水马龙,想念地铁的熙熙攘攘,甚至老板“资本家的嘴脸”也不是那么面目可憎。
无独有偶,心理学家也曾研究了20多位中千万彩票的人,在巨大财富冲击下,多巴胺会短时间达到一个峰值让大脑极度快乐,很满足,但当兴奋过去,这些人的快乐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持续增加,还是会回到他以往生活的快乐均值水平。
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有个著名的实验,叫做“体验机”。
这台机器可以让人在没有副作用下,创造出和现实世界无异的快乐体验。只需把不同的电级接入大脑,就可以体验各种快乐,如品尝各种美食带来的味蕾的极致享受,声色光影的感官愉悦,功成名就的喜悦,发明创造的快乐……总之,一切你要的快乐,都可以通过这个机器实现。
当罗伯特·诺齐克问:这样一台机器,你想接入吗?
令人震惊的是,大多数人在深思熟虑后,都会犹豫,甚至是拒绝。
如果是你,你愿意吗?
要做出选择,首先要明白快乐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人生十二法则》的作者乔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在一次采访说到:快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更像是一些突如其来的惊喜,瞬间让你开心,我们应当在快乐来临时,好好的享受,并学会感恩。而人生,苦难才是主旋律。
佛家有言,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一天,和朋友聊天,她说自己有个多年的习惯,那就是写日记,从初中开始,雷打不动。那天闲来无事,把日记都翻出来,一本本的回忆,突然发现,不管是11、12岁懵懂无知的孩童时期,17,18岁细腻敏感的青春时期,还是奔三成熟老练的年纪,日记里的更多的是普通的日常,伴随着各种各种的不开心,焦虑,压力,吐槽,压抑,甚至绝望。有考试没考好的挫败,有对老师偏爱优等生的厌恶,有相貌不出众的自卑,有失恋的绝望,有对工作不顺心的烦躁…… 但也有快乐,时不时会有快乐的时光,如被表扬,拿到大学入取通知书,恋爱,升职加薪。以前觉得人活着应该追求快乐,幸福,看完日记后,才发现快乐就像聚会的大餐,偶尔来一顿倍满足,平淡才是一日三餐。因为有苦,快乐才显得弥足珍贵,而这些快乐是在自己努力生活,不断向前的路上时不时出现的加油站,让自己更有动力前行,却绝不是旅行的目标和终极理想。
如果不是追求快乐,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目标和意义也许因人而异,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断自我锤炼,直至有足够的勇气直面和接纳生活的不幸,也有足够的感恩去享受当下的快乐。
都说成年人的奔溃是无声的,在寂静的夜晚泛滥成灾。
有一天,我们终将面对这样的一个场景: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双亲,抓住你的手,叮嘱着身后事,你需要收起眼泪,表现的像个真正的成年人,打点起一切,因为你知道,往后的你将直面死亡;身边还站着牙牙学语亦或青春叛逆的孩子,指责你的不理解和代沟的存在;你不能喘息,因为公司里年轻一辈越来越多,都在眼巴巴盯着为数不多的职位;房贷还有20年,如果要二胎是不是还要换一个更大的……
苦难从不因你的躲避而消失,只有足够的坚强,把苦难当成理所当然并良好的驾驭它,把欢愉当成生命的馈赠,才会更好的感悟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王小波在《三十而立》中写道:“突然之间心底涌起强烈的渴望,前所未有,我就要爱,要生活,要把眼前的一世当作一百世一样。这里的道理很明白,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无论如何,我要为自己负起责任。”
当下的我们,总是践行”24 * 7”的快乐理论,一旦觉得不快乐,便不断的追逐,去创造出快乐:快餐、短视频、酒精、声色犬马、网红、吃播……越来越多的快乐产业,源源不断地制造“奶头乐”,弥补生命的空虚。
在小说《抓落叶》中,哥哥迪恩总是追着落叶跑,但是抓到的树叶却很少,而弟弟艾略特总是站在原地不动,估算风速和方向,感受树木的弯曲和摇晃,伸手,让落叶落在手心中。
快乐不能被追求,它只是副产物。
人生的意义也从来不是快乐,也不该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