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老子给他们点支炮!”朱彪勾起嘴角,冷笑一声,大手一挥,放炮!
1951年5月21日,彭老总都下令撤退了,嘿,那群“联合国军”还在那穷追不舍。
中国人民志愿军63军189师566团的团长朱彪决定给这群烦死人的鼻涕虫们来点“没良心炮”。
就在我军一顿轰炸之下,英军那边吓傻了,这什么玩意儿?
自始至终,英军都以为我军有的是大口径重炮。
一、“没良心炮”专炸没良心人!
那时候,我军挺穷的,物资啥的都挺稀缺的,何况是大型的重武器。
但是,我军就这点好,办法总是比困难多,越挫越勇,进口的货咱们不是弄不到么,咱自己发明创造呗!
聂佩璋,曾经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第4纵队11旅工兵连的连长,这位可是我军中的技术工种,还受过专业的训练,在爆破方面尤其优秀,在很多危险艰难的任务中有着耀眼的成绩。
聂佩璋还爱学习,求上进,喜欢做实验,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敢闯敢干的精神,“没良心炮”被发明了出来,当然,这炮有个正经的好听的名字,叫“飞雷炮”。
看着我军因为重型武器的短缺,而造成了战友们一个个在身边倒下,聂佩璋很是心痛,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做出一个增加我军战斗力的武器,让我军减少伤亡。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到底要做一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要用的材料有什么?在我军物资短缺的情况下,材料从哪弄?
但是,一个人要想真干成事儿,这点困难算啥地呀!
首先,聂佩璋就看上了汽油桶,这玩意儿好弄,打回仗就能捡点,打回仗就能捡点,积少成多呗。
决定了要用汽油桶后,聂佩璋又把以前自己的炸药等技术,加以改进,用在了汽油桶上。
通过聂佩璋艰苦不懈的专研和实验,“飞雷炮”终于成功诞生。
这个炮的射程经过无数次的改进后,已经能达到150米了,抛射的炸药包数量经过改进也增加了,爆炸点半径20米内,就能让敌人上天。
有了这么个大家伙,对当时贫穷的我军可谓是如虎添翼啊。
二、亮个相吧“没良心炮”!
1947年9月,亮个相吧“没良心炮”!
聂佩璋率兵攻打陕县,陕县的城墙太厚了,我军攻不进去,于是,聂佩璋把他的宝贝搬了出来。
“飞雷炮”一亮相,瞄准陕县大厚城墙就开始一顿炸,遇上了这么个大家伙,再怎么固若金汤的城墙没几下就被干出一堆窟窿,我军趁势将陕县一举拿下。
正是因为有了飞雷炮,我军这场仗打的不仅漂亮,还大大缩短了战斗的时间。
飞雷炮的第一次亮相,就出名了。
飞雷炮的制作材料易获得,制作一个用不了多少钱,威力却十分惊人,因此,没过多久,这套制作工艺便在我军中流传开来。
我军中不乏能工巧匠,在飞雷炮的制作工艺口耳相传中,我军中的能人不断地给飞雷炮进行着改造,制作工艺越来越完善,威力也越来越大。
刘伯承、陈毅等人更是对这个稀奇的大家伙称赞不已。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建筑各种防御系统,什么花活都使出来了,但是,我军的180多门飞雷炮一亮相,半个小时,就让国民党变成了跳梁小丑,国民党那脸啊比苦瓜都难看,只好乖乖束手就擒。
飞雷炮的威力简直是让敌人闻风丧胆,把那群丧心病狂的敌人炸的是嗷嗷惨叫,这个炮能把敌人的五脏六腑都震碎了,于是,敌人就给这门炮起了个有意思的名字——“没良心炮”。
三、汽油桶的威力不是盖的!
志愿军第63军第189师566团,在朝鲜战场上负责收个尾。
这收尾的任务也不是那么好干的,美军第9师和英军第28旅对我军那是穷追不舍,我军更是流血不止。
这可怎么办呢?
喀秋莎BM-13型火箭炮是我军当时的重型武器,可是这门炮是真重啊,威力有限不说,就是搬它上战场,敌人也不给这个时间啊。
狂风暴雨中,我军想到了飞雷炮。
这飞雷炮在战场上就能制作,于是,我军几名工兵战士开始挖坑,做炮。
小样的,让对面这群蚂蚱瞎蹦跶,我军的飞雷炮一上战场,这群蚂蚱再也蹦跶不动了,一排排烤蚂蚱横七竖八地躺在了战场上。
飞雷炮给我军收尾工作抢出了时间,就这样,我军成功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