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听报告,上午是梁万明老师的《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艺术打造》,下午是刘英琦老师的《做研究型教师:问题 方法 实例》。
梁万明老师
梁万明老师从打造课堂教学艺术的十二个关键词、精湛的教学艺术应该避免的十二个现象、教学艺术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打造教学艺术的捷径是课堂教学研究四个方面阐述了对教学艺术的理解和打造。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他的报告中有很些观点与我们的认知是一致的,如:课堂教学既是一门学,更是一门艺术;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放手将课堂充分地教给学生;课堂上流汗的只能是学生,而不能是老师等。
有一些观点对我有一定的启发,如:深度学习要关注大单元备课,大单元备课能够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在教学中要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互教互学”,达到学习目标;学习兴趣绝对支撑不了高难度的学习,因为学习兴趣是一种无意注意,只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有意识注意,高难度的学习才能进行下去等。
还有一些观点,我不太认同,如:梁老师在讲“打造课堂教学艺术的十二个关键词”时,在解读“巩固”这个词时,梁老师说大多数教师不知不觉的把课堂目标降低了,在课堂注重理解过程,忽略了巩固环节,很多教师把巩固练习安排到了课外。他认为巩固比理解重要。 我认为理解和巩固同样重要,理解是巩固的基础,巩固是理解的加深。没有理解的巩固是死记硬套,没有巩固的理解会缺少灵气。教师为什么在课堂上会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因为我们的课堂受时间的限制。学生是有差异的,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内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这正常吗?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吗?体现因材施教了吗?,答案显而易见,没有。如果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理解,可以有时间做巩固练习,还有时间检测反馈。可是我们的课堂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学习的过程本不该有时间限制,应顺应学生的能力。所以这个好像无关乎教师的对与错,在理解与巩固中取舍,也属无奈。
刘英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