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史书或者小说,但,是非常不错的一部作品。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这本书,在我国大陆发行的,有常见的三个版本:三联版,以及中华书局的两个版本,我买的,是中华书局的增订本。
书的篇幅不算长,而且与一般枯燥的史书不同,这本书的故事性比较强,所以相应的,可读性也比较强。
1587年也就是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历史事件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这本书的导读推介,是这么说的:换一个视角来解读历史,世界变得更立体。
黄仁宇说,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这一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所以,将这些易于被人忽视的事件罗列出来,点明其间的关联,便是这本书所要达到的目标。当然,黄仁宇的目的可不仅仅只是如此,他还希望透过这些琐碎的小事,揭露出明朝这座大厦坍塌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主旨,也就是图书最后所得到的精炼结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全书共七个章节。每一章都有一个主要的核心人物。
换言之,黄仁宇把一个横断面截开后看前因后果。然后我们也才真正意识到,历史其实是由人构成的,是人的细节、感情、欲望所驱动的,而不是我们应试教育体系下的的历史教材那种平铺直叙、四平八稳、理所当然的逻辑。
现在回过头再看历史教材上,那些被平面化,脸谱化的伟人,因为失去立体感和七情六欲,变得如同简单的单细胞动物,一方面既觉得历史教材忽悠了我们,另一方面,对此现状,却仍有一种无可奈何感。
这部作品中,不论是万历皇帝,还是张居正,不论是申时行,还是海瑞,不论是戚继光,还是李贽,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会犯错,会有挣扎,也会有自己的信仰和主张,不是一味的高高在上,他们犯起错来,也不遑多让。
豆瓣上有一个书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本书的核心:
张居正试图搞经济体制改革,申时行试图建立和谐社会,海瑞试图保持执政意识形态集团先进性,戚继光试图实现国防现代化,而他们全部失败了。
这还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关于这本书的褒贬,其实莫衷一是。但总的来说,好评比差评多。虽然存在学界学者指出的某些硬伤,但不失为开阔自己思路的一部作品。
按照这本书的章节顺序,万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主要可以归纳为:
第一章和第四章: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个权威符号的万历皇帝日趋荒废政事,俗称消极怠工,他不再像刚刚登基那会儿,豪气冲天地想要对这个庞大的帝国实行励精图治;
第二章:身为首辅的申时行虽然想要努力地维护王朝的稳定,可渐渐地,却也有些力不从心,最终只得卸职归田;
第三章:至于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张居正,则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关键时刻溘然长逝,没想到的是,身后惨遭弹劾,生前的万般荣耀化为灰烬,甚至连同子孙都难逃厄运,被发配边疆;
第五章: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其清正廉洁的程度,已无限接近变态,严苛要求自己的同时,又以要求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于是遭受各种排挤,最后也只能被迫退休;
第六章:军事将领戚继光“他从来不做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是在可能的范围内,他已经做到至矣尽矣”,可,终其一生也只落得个贫病交迫的悲催下场;
第七章:哲学家李贽在狱中自刎,却在污血之中挣扎了两天才死去,也实在令人唏嘘不已。仿佛已经预兆,大明王朝倾覆的必然性。
不论如何,这部作品,仍是值得一读的。毕竟,听别人说千遍万遍,都远不如自己亲眼所见。早安,我是可乐。为你安利好书和好的故事。